一封德国来信打破了淄博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平静。当年德国负责修建胶济铁路的部门来信说,该医院里面有一排房子是他们当年修建的,如今已经使用87年,而在德国,房子一般使用年限约为70年。这些房子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他们提醒医院及时检修。
(9月1日《鲁中晨报》)
笔者曾多次去过这家医院,也知道这封德国来信所言的房子。德国的来信,不仅让我想起了这排“百年不落后”房子的前世今生,还想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词语”。
“建筑浪费”:近90年的房子仍在正常使用,让人很自然想起国内建筑的寿命。现在中国好像是一个大工地,各地建筑市场红红火火。与此相伴的是,我国每年老旧建筑拆除率占新建建筑面积的40%左右,建筑平均寿命不到30年,远低于我国的59年强制标准。(据新华社2005年12月21日电)如果我们现在房子的寿命能达到“德国房子”的水平,我国也不会成为世界上“建筑浪费国”之一啊。
“质量意识”:从来信中不难看到他们的敬业精神,此信也反映了德国人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在我国,“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之类的口号,在国内建筑工地上随处可见。而我们建的一些房子,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用竹片代替钢筋做房梁的怪现象。没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再激动人心的口号也是空谈,再严肃的质量管理办法,也会被击出漏洞。提高质量意识,德国来信给我们上了一课。
“规划龙头”:1919年建的房子能保留至今,就是规划先行的结果。1998年,该医院曾想拆除这些房子盖新的病房大楼,但遭到了规划部门的反对,规划部门表示,这些建筑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发展,非常特殊,应该保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城市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在规划部门、文物部门的强烈反对中被粗暴拆除,一些古老的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被豪华的高楼大厦所取代。长官意识代替规划法规,规划法规成了摆设,是个别城市建设上的通病。
一封德国来信就是城市建设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前,一些城市建设的弊端病症暴露无遗,城市建筑应当遵循的原则也清晰可见。
(孙秀岭 山东 职员)
【异论锋生】
德国来信的
三重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