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Gregory Batt
中文名:韦指南
国籍:加拿大
职业:南京外国语学校中加国际高中校长
年龄:60岁
市龄:6年
老外0831(栏目 海外来客)
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中加班的教学楼前,我拦住了两位外教老师:“请问校长办公室在哪?”戴眼镜的男教师很热情地把我带到韦指南的办公室门口,然后比画着告诉我:“呶,就是长小胡子的那个。”没错,只要认准了小胡子,你就找到了韦指南。
人们的热情带我来南京
2000年8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头顶的太阳火辣奔放,手边的两个箱子笨拙沉重,韦指南拿着他的导游小手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上面的一个汉语词———火车站。可是,没有人听得懂他的话。就在他快绝望的时候,终于有个出租车司机听明白了他的话,并顺利地把他带到了上海火车站。
第一关过了,下面就是寻找售票窗口。看着那些似懂非懂的指示牌,韦指南拖着两个大箱子不停地上下奔波于上海火车站这座庞大而复杂的后现代建筑里。最后,还是在一位热心人的帮助下,韦指南买到了开往南京的火车票。
小胡子鏖战大龙虾
那时候,韦指南住在宁海路。一句汉语也不会说的他出了门找东西吃,东张张,西望望,指指这个,点点那个,就这样,吃了一堆不知名的东西。两个月以后,韦指南终于大着胆子独自进了一家餐厅。可是面对花样繁多的饭菜,他还是不敢乱点,于是在那一段时间,他每顿的饭都是“鸡肉”“米饭”“蔬菜”,奇怪的是居然没吃厌。
有一次,韦指南在宁海路上买到了一袋龙虾。回到公寓,准备大快朵颐的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连个盛龙虾的盘子也没有。没关系,韦指南有办法,他把洗手间的水槽清理干净,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盘子”了。
就着水槽,韦指南开始大吃特吃。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一早,面对一地狼藉的卫生间,前来打扫卫生的阿姨目瞪口呆———这个老外到底干了什么?
邮局很远 去邮局的路更远
到南京没多久,韦指南收到了朋友从加拿大邮寄来的一个包裹,当然,起初送到他手上的是张包裹单。揣着这张“小纸片”,骑上心爱的“万能自行车”,韦指南开始了寻找邮局的“冒险”之路。
“在哪儿?”韦指南指着“小纸片”上的邮局地址向一位行人问路。“哦,你走这条路。”被问的人大手一挥,指向前方。谢过别人之后,韦指南欢快地蹬起自行车,一条路骑到了尽头,也没见到邮局的影子。继续向别人打听路,这回被问的人把手指了个和刚才相反的方向。就这样骑来骑去,花了整整一个上午,韦指南终于找到了邮局。
“你知道,中国人都很热情,他们会努力帮你,即使他们真的不太清楚那条路到底该怎么走。”韦指南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他的“邮局之行”。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说起自己在中国教书的感受,韦指南的第一感受是———中国学生都很聪明。不过,大部分的中国学生都有个坏毛病,他们总是试图知道考试的题目。如果老师把题目告诉他们了,他们就会设法从老师那里套答案。
现在,作为南外中加国际高中的校长,韦指南和他的同事们以中国的一句古话为工作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上,老师们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生们怎么思考,怎么分析信息,怎么评估信息。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适应了中加班的“国际节奏”。也为他们以后在国外的求学生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韦指南喜欢他的中国学生们,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孩子们“活泼、可爱、聪明、独立”,可是孩子们也“可怜”,因为一个孩子的身上往往寄托着五六位大人的厚望,“在中国做父母很辛苦,做孩子更辛苦。”
■后记
采访结束的时候,韦指南叮嘱我,你一定要在文章里加上这么几句话:“对我来说,中国是个好地方,在这里我遇到很多非常好的人,我住在一个很棒的城市、有一份很棒的工作、和一个美丽的女人坠如了情网———当然,她现在是我的太太。总之,南京的生活非常愉快。”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