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文娱·体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jh20060803_514.jpg
· “和”胜得有点险
· 深入调查才刚刚起步
· 从鞍山事件看中国反兴奋剂斗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2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从鞍山事件看中国反兴奋剂斗争
  【述评】

  从鞍山事件

  看中国反兴奋剂斗争

  鞍山兴奋剂风波后续

  国家体育总局23日通报了鞍山田径学校有组织地给运动员使用违禁药物的恶劣事件,这不禁令人联想起4年前沈阳体育学校发生的极其相似的一幕。

  两起事件时隔4年,经过如出一辙: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在使用禁药现场抓了“现形”,其中的作弊者也是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使用兴奋剂的背景均是运动员在备战省运会。

  4年的时间许多事情都在改变,但有一件事还没变。那就是少数人对于金钱与荣誉、帽子和票子的追求无所顾忌,在利益面前胆大妄为、铤而走险。当然,还有一些人面临的是“天堂与地狱”式的选择,没成绩便没前途,重压之下,转向了兴奋剂这“美丽”的魔鬼。

  长期以来,中国的反兴奋剂事业发生了许多变化:中国打击兴奋剂力度逐年加大,检查数量年年创新高,阳性率在逐年下降,甚至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政府出台了《反兴奋剂条例》,使反兴奋剂工作在更高层次上有章可循,令反兴奋剂斗争迈上新台阶;中国反兴奋剂的“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三严方针没有变,但力度在变,变得更“严”。

  在这场正与邪的较量中,犯规者应很快就能被发现,反兴奋剂斗争正变得越来越透明,并且在更大程度上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当公众得知沈阳体育学校组织运动员使用禁药时,已是2003年5月,与事件发生相隔将近一年;而鞍山田径学校事件发生后只有半个月,国家体育总局已将此事公之于众。未等全部调查结果出来便将事情公布,这在中国反兴奋剂工作中还是第一次。顶风作案之后意图遮遮掩掩再也行不通了。

  犯规者还应发现,他们犯规的成本越来越高,兴奋剂这个本来被认为是体育圈内的事情,已被纳入法律和法规的范围,他们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体育部门开出的禁赛处罚单,还可能面临法院的传票。

  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无论他们是否知情,也应该从此事中得到教训:他们是永远的受害者,使用兴奋剂的“回报”比干净诚实去比赛低得多。鞍山田径学校事件中受牵连的数十名小运动员未来的运动生涯很可能受到影响。即使有人侥幸逃脱了检查,今后仍将面临“被抓”的恐慌,而兴奋剂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更是无必多言。

  赵健说,希望这一事件能够有好的结果,那就是全社会警醒,犯规者恐惧,受害者清醒,清白者赢得公平公正。

  新华社记者 马向菲 李铮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