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海选老地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未标题-1111.tif
· 大行宫“府署之争”正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大行宫“府署之争”正酣
  南京素来丝织业发达,明清两代的统治者都在此设有“织造”,可见其地位之显著。如今还能从一些老地名上,寻觅到旧时的轧轧机杼声,如颜料坊、红花地、踹布坊、晒布厂……

  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对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曾数次南下,驻跸南京大行宫。许多老南京人也情牵大行宫。“大行宫联系着江宁织造,江宁织造又联系着云锦和曹雪芹。”昨天,快报“海选老地名”评选活动渐入高潮,参与读者达到了5490人,大行宫的票数一跃挤进前三位。

  【记者寻访】

  神秘大行宫无迹可寻

  南京大行宫与曹雪芹

  记者在南京市地名网上查到“大行宫大厦位于中山东路147号,大行宫会堂西侧”,并没有查到具体的地理位置。“大行宫这个老地名是典型名存实亡型的,无迹可寻,现在市民口中所说的大行宫实际上是片区名,因清朝乾隆皇帝的南京行宫曾建于此而得名。”江苏省民政厅地名管理专家薛光介绍,据史料记载,乾隆行宫的范围极大,东到逸仙桥,西到碑亭巷,南到利济巷,北到长江路、汉府街(一说到珠江路南)。

  然而纷乱的战火让大行宫曾经的辉煌早已无迹可寻,从而变得神秘莫测。当记者向这一带人问起乾隆行宫的具体位置,得到的总是“就在这一带吧”这样模糊的回答。

  中山东路与科巷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奇怪的是,这条巷子找不到门牌。一间平房门口坐着一位老人,正捧着报纸津津有味地看着,记者上前一看,他捧的是一份快报,正在看“海选老地名”这一版,从他口中,记者才知道这条巷子是利济巷,但这位76岁的梁俊老人只知道利济巷最有名的是巷口的慰安所,至于利济巷曾经也是大行宫的辐射范围,他表示没听说过,反倒问记者:“大行宫不是在马路对面吗?”

  【考证辨疑】

  大行宫“府署之争”

  那么大行宫到底在哪呢?对此,史学界曾有过“府署之争”。南京曹雪芹纪念馆名誉馆长、金陵红学家严中先生赞成大行宫在清初应为“江宁织造署”所在地。

  1984年,当时的南京市文管会考古队在大行宫小学发现了一些假山石、染料和一些文物,认定此地是当年曹氏家族活动的区域,并决定在此处复建江宁织造府。但严老认为,大行宫小学其实当年是江宁织造署所在地。江宁织造应该是由江宁织造署(衙署兼主要人员住宅)、江宁织造府(一般住宅)、江宁织造局(织造工厂)三部分组成。“大行宫”遗址的前身其实是织造署而非织造府。

  现在用巨幅广告牌和水泥墙围起来的工地上,一副百废待兴的架势。“江宁织造府”尚未成形,碑亭巷已经出现了“南京织造府酒店”,记者不由得佩服这家酒店老板有生意头脑。

  54岁的李光荣说:“没拆之前,这里有大行宫小学、曲园酒店、玄武区文化馆、南京化工原料公司、一些居民住房,曹雪芹故居的遗址也在里面,靠近太平北路那一边。”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李师傅对这一带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很清楚。

  曹雪芹出生地之争

  据一系列考证,曹雪芹诞生地在清代康雍年间的江宁织造署中,即今南京大行宫之地。

  但是江宁织造署跨越几条街巷,据严中描述,江宁织造署的四至为东至利济巷与“进御机房”即江宁织造局相邻;西至碑亭巷;南至吉祥街即今太平南路北端,大致到科巷以北一线范围内;北至督院前街即今长江路。曹雪芹诞生地具体所指究竟何在?民间和学术界也有不少争议。

  一种说法是在今利济巷,但记者走访巷内老人,均表示没有听说过。二说是在原大行宫小学附近。1984,考古专家在大行宫小学东南角施工地下,发现了一堆太湖石和一批色织染料,以及印有“大清雍正年制”字样的瓷碗底等文物,经专家鉴定,确认这里是江宁织造署的遗址,并进一步推断出,此处应该是曹家的居住点,并定为曹雪芹故居。这个结论印证了李光荣师傅的说法。

  【地名讹变】

  绫庄巷与灵床巷

  东接南捕厅,西接评事街,与平章巷相平行。因地近做帽子的帽儿行,卖帽绫的商店多设于此,故名绫庄巷。

  绫庄巷在明代叫十三丈街,因其短也。相传有一次南京城里发生了一次大瘟疫,而这条街的疫情特别严重,家家都有“灵床”,故人们称它为“灵床巷”。住在这条巷的人很讨厌这个不吉利的巷名。这条巷与绒庄街的南端相连,它是专为绒庄街的制帽手工业者提供帽绫的街道,因此便将它改名为“绫庄巷”

  绒庄街与没儿行

  在内桥附近的鸽子桥与建邺路相交,南与大板巷相连。在马巷和评事街之间。

  绒庄街在明代叫帽儿行,是专门加工和出售帽子的街道。“帽”和“没”二字在南京方言中读音极近,故“帽儿行”常被喊走了音,变成为“没儿行”。古人认为没有儿子是一件最为严重的事情。因此人们十分忌讳这与“没儿行”声音极近的街名。这条街上原有一个很大的绒庄,这家绒庄供应做帽子的原料。于是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就将这条街改为“绒庄”街。

  快报记者 项凤华 见习记者 陈英 实习生 平原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