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副刊·南京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外婆家大宅院
· 休问胭脂色 古巷不藏春
· 高岗里的小摇铃
· 城南情思
· 我的小巷乐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休问胭脂色 古巷不藏春
  来源:www.lifenanjing.com.cn·博客

  发帖人:武生

  发帖时间:8月23日13:33

  胭脂巷,名字里就满溢着脂粉浓郁的香气。

  有人说胭脂巷十九号院内有一口青石古井,即“胭脂井”,此巷即以此井为名,当年的“秦淮八艳”常来这里,用井水梳妆打扮,留下的水飘溢着胭脂的香味,胭脂巷也就被叫开了。又有人说这里人大都做胭脂水粉的生意,于是“胭脂巷”由此得名。果真如此吗?

  《金陵野史》说,胭脂巷是门西一条最整齐的古巷,路面铺以大石板,两旁人家都是殷实富户。书里还说,记得旧时南京,就有三处里弄被称为诗巷的:一是棉鞋营;一是龙蟠里;一是胭脂巷。

  胭脂其实和水并无多大的关系。胭脂原产于中国西北的焉支山,当时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张骞出使西域时,把胭脂引进了中原。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

  再阅前人著述。《儒林外史》就不止一次地提及胭脂巷,“当下处断出来,他另分几间房子在胭脂巷住……当下沈大脚吃了饭,一直走到胭脂巷,敲开了门。”“我昨日听得一个朋友说,这里胭脂巷有一位中书秦老爹,要上北京补官。”如何不见胭脂痕迹?

  又是黄昏了,胭脂巷在落日的映照里显得那样苍凉。酥松了的屋脊在金色的余辉里残喘着古旧的凛然,还显得如此璀璨。

  箫声又起:“旧居痕影此低徊,忆取儿时事事衰,满巷斜阳箫一啭,东邻春叟卖饧回。”这是近代文人张慧剑回忆起胭脂巷旧居的诗,只是这几声遗落的哀怨,怎能道尽那历史的沧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