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老城南·谢幕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牛市,最后的庭院
· 百年牛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2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牛市,最后的庭院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越来越多的屋子搬空了,与残垣断壁相伴的是那些无法摆放在新居里的破旧家具、因为不会再被使用而丢弃的马桶,以及高高大大颇占地方的盆花盆树……众多老城南人即将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街旧屋,离开之前,就让我们再看它一眼吧。

  【B4·见证】牛市之二:白发庭院

  老宅 八户人家都姓张

  牛市78号,是一座还未开始拆迁的老宅。

  这座四进的宅子虽然有些破败,但深深的过道、光滑的铺地青石、院中茂盛的老银杏树、漂亮的雕花门窗,仍然能够体现出主人当年的殷实与品位。

  进了大门,直往后走,推开一扇刻有“云蔚霞蒸龙翔凤翥”的小门,来到最后一进,这里就是居民张德聚的家。

  张德聚今年56岁,原先在南京袜厂工作,1997年下岗后自谋出路,如今在市政公司污水处理泵站上班。他的老伴叫王翠玲,他们有个23岁的女儿。张德聚的老母亲还健在,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张德聚说,他们家已经在此住了有一百年了。这个老宅子还是当年他的爷爷买下的,如今里面住了8户人家,全是姓张的。大家都是亲戚。这座老宅子原先的范围很大,还包括旁边的80号。

  提及老宅子和张家的故事,张德聚回忆说,他的爷爷叫张文龙,当年做的是丝绸云锦生意,做得很大。他的曾祖父还是个知县,是用钱捐的那种,可见家道一向殷实。80岁的堂哥就曾经跟张德聚提起过,当年这宅子还是颇有规模的,前面有大厅、中堂,两边及后面还有厢房、厨房、柴房、佣人房,中间还有个大院子。

  张德聚就是在老宅里出生的。那一天是1950年的1月28日。没等张德聚满月,他的爷爷就去世了。爷爷去世后,家里兄弟就分了家,然后又把各自的房产分别传给了自己的后人。张德聚原先住着两间半的房子,后来又分了一间,因为屋子比较宽敞,算上厨房等,将近有90个平方。

  居人 92岁的“新女性”

  就在这样一座典型的城南老宅中,张德聚度过了愉快的“老城南娃儿”的童年,然后上学、参加工作、结婚。对老宅,他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清晰记得,最早78号和80的院子是连在一起的,不像现在被围墙分隔开,那时夏天出来纳凉,一排就可以摆下四五张竹床。院子里还有一棵很大的银杏树,是爷爷买下宅子时种的。小时候,张德聚经常爬树玩,后来还在树上架起了矿石收音机的天线。

  张德聚的老母亲王瑞英,是院子里的长辈,一向受人尊敬。她满头银发,皱纹布满了她那饱经沧桑的脸。老太太身体还很健康,只是腿脚有些不便,耳朵不太好使。

  老太太的娘家在三山街前面的地方,因在家里排行老七,亲戚都喊她“七娘娘”。老太太在解放前就是个新女性,原先在升州路一带上学堂,中学上的是成美中学(即现在的市第二十四中学),后来当了老师。1969年退休前,她在正学路小学教书。老太太幽默地称自己是“搞儿童的”。

  老太太是从报纸电视上、从家人的谈话中晓得要搬家的,这几天一直都在收拾自己的东西。儿媳王翠玲笑着说:“老太太可慌啦,早就开始收拾了,可是每次收拾完,我们就发现东西还是那些东西,一件没扔掉。”

  其实,老太太不想搬。1993年,老伴去世,女儿将她接到自家住了段时间。高楼大厦,老太太住不习惯。儿媳去看她时,老太太泪汪汪道:“这里太闷了,还是接我回家吧!”

  问及老太太对拆迁有何感想,她沉思了半天,最后嚅动着嘴唇说:“大势所趋啊,政府要我们搬,那就搬吧。”

  搬家 带不走的是回忆

  往哪里搬?张德聚还没想好。他打算带家人先在姐姐那里暂住一段时间。至于东西,可以先放在他的一个同学家。

  “家里的老家具已经不多了,以前有个堂哥家生活比较困难,把家里的老古董卖了不少。那还是在文革前的时候,一个老式的花板床加两个橱柜,卖了四百多块钱,在当时不算个小数目了,但还是比较亏的。”张德聚说,“还有一些供桌、条几、太师椅之类的,破四旧的时候都没有了。”老太太似乎非常怀念这些老物,耳朵竟灵便起来,插话道:“就剩下这个桌子和这个凳子还是原来的东西,上一代留下的。”她指的是张家现在仍用来吃饭的桌子,和她正坐着的凳子。

  “这老房子的居住条件是不大好,潮湿不通风,如果家里人都出门了,门窗紧闭一天,那回来后屋子里空气就会很差。我们现在还在用马桶,每天早上有专人来倒,每个月给他15块钱。”张德聚语速慢了下来,“但是真要搬了,又有些舍不得,毕竟我们家几代人都住在这里面,我们的根在这里。”

  他也怀念这里纯朴的“民风”。这些年来,院里的居民,没有一家安防盗门,出去办事甚至门都不用锁,因为有邻居们帮忙守着。

  老城南人的交情,就这样从一个院落,延伸到另一个院落。当他们各奔东西后,这种交情还会延伸下去吗?应该会的,因为他们都很渴望延伸下去。您瞧,张德聚家的通讯录上,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老邻居的联系方式呢。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