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谈的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凭着他们对教育的看法与众不同。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连载 8月20日见报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把人生当作一次长跑
4年前高剑峰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语音识别小组,立刻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竞争气氛,还觉得周围所有人都比自己强。那两个和他一同进来的副研究员,邸硕和陈正,看上去都是人精,而且都是出自清华大学,实在非比寻常,总是比他更快地想出主意,总是比他高出一筹。有时候遇到一个问题,他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人家已经解决了。
“你是混进来的吧。”李开复看着他笑道。
这是个玩笑,但高剑峰还是心里一激灵。他急得不行,再次想起小时候“笨鸟先飞”的办法,决定增加工作时间,一天做12个小时。可是当他晚上走进办公室的时候,里面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那两个清华大学的“人精”都在加班呢。他熬了半夜,熬不下去了,人家还在那里苦干。再过几天就要给比尔·盖茨汇报语音识别的研究成果,可是他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连续6天工作到凌晨4点才回家,仍然赶不上。
“完了。完了。”高剑峰心想。
李开复说他是“混进来的”,不是完全没道理。别看他出自上海交大计算机系,其实他对计算机是外行,只因他的导师从机械系转到了计算机系,他跟着过来,才挂上一个计算机系的名声。他的博士学位是机械设计,学的是“工业造型”,和眼前这语音识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那一天李开复来到交大,问他在做什么,他兴致勃勃地说了一番,不料李开复说:“这东西在美国已经做了好多年,你能比他们做得好吗?”他说“不能”。李开复于是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到微软来做语音识别吧。”他脑袋一热,就到北京来应聘。
直到这时候,高剑峰对语音识别还一无所知。面试的时候,他拼命说自己学的专业不对口,可是李开复根本不在乎:“没关系,我可以教你,等你知道了,然后我再考你。”
于是一个教,一个学。20分钟以后,李开复问:“懂了吗?”高剑峰不敢说不懂,勉强点点头。于是一个出题,一个做题。考完了,高剑峰还是满脑子糨糊。
现在,他又一次想到当日情形,觉得自己也许真的是“混进来的”,不免心烦意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候他想起小时候长跑的情形:在赛场上,我一看对手们跑步的姿势,就知道谁是虚张声势,谁是真的很厉害。我常常碰到真正的对手,这时候我不把他当对手,而是把他当成领跑,跟着他。他看我跟着,可能会猛跑几下,想把我甩开,我该怎么跑还是怎么跑,过一会又跟上去了。这时候他也会明白遇到真正的对手了。我就这么跟着他,不紧不慢,到最后100米,一个冲刺超过他,那种感觉绝对爽。
如今这研究院里高手如林,都很厉害,都是那种姿势很漂亮的长跑者,有李开复,有张亚勤,有张宏江和沈向洋,还有邸硕和陈正。他决心盯住他们,跟着跑。
他去找邸硕请教。邸硕真不错,教给他很多东西,还把自己的程序给他看。他本来聪明,经此点拨,立即弄懂了。他就这么跟了几年,先学着跑,再自己跑,渐渐地不再感觉累。到了第四年,他已经是“项目带头人”,带领着一个小组,换句话说,他也是一个“领跑”的了。
闲下来的时候,他还是喜欢回过头去看自己的学生时代:长跑对我的影响更长久,而且越到后来越是清晰地感觉到。有些东西很辉煌,其实只是暂时的,比如考试拿了个第一名,特别高兴,但是慢慢也就没什么影响了。有些东西当时不觉得怎么样,长大以后才体会到,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