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养母带大四儿女 寻根感动天下人
· 她有六个子女却无家可归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2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养母带大四儿女 寻根感动天下人
  2006年8月5日上午,辽宁省东港市新城区宣城村83岁的王淑贵老人来到了新城派出所,向社区民警反映了自己多年的心愿。王淑贵老人在困难时期收养了四名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将他们养大成人。她已经给3个孩子找到了亲生父母。由于三女儿情况比较特殊,为了给她找亲生父母,王淑贵已经奔波多年。她拭着泪水对民警说:我这孩子来到人世间,要是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没看见过,那多遗憾啊!

  养母带大四儿女     寻根感动天下人

  她没生育

  命运却赐给她四个儿女

  1923年5月份出生的王淑贵老人,家住辽宁省东港市新城区宣城村,祖祖辈辈都是普通的农民。21岁时她与同村青年张德三结为夫妇。张德三是远近闻名的赶车把式,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唯一的遗憾就是没生出个一儿半女,后来经当时的医生诊断为:不能生育。1945年秋天,王淑贵的家乡出现了麻疹,这种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无异于瘟疫,几家邻居已经惨遭不幸。在一天的傍晚,王淑贵路过村头的一个水塘时,听见了微弱的哭声,她跑过去一看,是一个才几个月大的女婴。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回家了。后来一打听,是当时一家姓吕的,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因感染上了麻疹家中五口人相继病逝。这孩子的父亲当时也染病奄奄一息。善良的王淑贵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睛,内心涌动着强烈的母爱,她说:“我能遇到这孩子,是老天赐给我们娘俩的缘分,反正德三他常年不在家,要传染就传染我,我豁出去了。”她给女孩起名叫张学珍,对她视同己出,疼爱有加。也许是王淑贵的善良感动了上苍,她们在麻疹肆虐的疫区竟然安然无恙地躲过了那场劫难。

  1965年初夏,丹东市的五龙背发洪水,恰逢王淑贵到丹东走亲戚,从洪灾中逃生出来时和一户姓吴的人家跑在了一起。吴家有好几个孩子连拖带拽的,眼看着濒临绝境,王淑贵就帮着抱起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和他们一起逃生,后来,吴家的父母实在无法照料他们的孩子,就将这个还没满月的婴儿送给了王淑贵。就这样王淑贵抱养了第二个女儿张学莲。张学莲的到来给家里带来了欢乐,也给王淑贵增加了生活负担,但是她为了孩子,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1968年的春天,表妹到王淑贵家串门时,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她在八道沟妇产医院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诉她,有个已经离婚的产妇将近临产期了,托医院的人给她将要出生的孩子找个好人家。王淑贵无意中听到了这个消息,她执意要跟表妹去丹东八道沟妇产医院。王淑贵在表妹家住了几天后,在农历三月二十九这天,表妹和那位妇产医院大夫将一个刚出生的女婴抱给了王淑贵。从此,王淑贵有了第三个女儿,并娶名张学燕。

  1969年3月份,王淑贵到沙河镇去办事,时值文革期间,街上乱哄哄,到处都是大字报,她在一个胡同口看见围了一圈人,便好奇地向前打听,才知道是有个妇女抱着个男孩儿在求助人们收养,旁边的几个妇女也在陪着垂泪。当时,王淑贵看着这个仅有两个月大的瘦弱孩子,端详着他稚气而清秀的脸,一股怜悯之情使她挺身而出,抱起了这个孩子,于是,在王淑贵这个清贫而温暖的家里,又添了个儿子,取名叫张永刚。

  含辛茹苦

  为孩子们擎起一片蓝天

  在艰苦年代,要想将这四个孩子养大,王淑贵夫妇要付出多少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在孩子们的眼里,母亲永远都在为他们操劳。在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村里每人每天只供应二两粮,人们都饿得面黄肌瘦,王淑贵把玉米面饼子省给正长身体的大女儿张学珍吃,自己去挖野菜采槐树叶剥榆树皮吃,吃得浑身浮肿。

  王淑贵对孩子们好,以孩子们为重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孩子们心感身受的,但孩子们起初谁也没有想到她竟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了让孩子们在孩童时代不受歧视,避免村里人闲话,她除了大女儿外,在收养其他三个儿女时都不当时抱回家,而是把孩子先抱到娘家养上一段时间,而她在这段时间一边到娘家照料孩子,一边用衣物将自己的腹部撑起来到村里走来走去,一则制造舆论掩人耳目,二是为孩子将来报户口打基础(当时孩子出生还没有实行出生证明制度,仅到村上报户口即可)。她不仅要付出成倍的艰辛,还要顶着来自风言风语的精神压力。就这样,王淑贵老人用她那博大无私的母爱,将四名身临绝境的弃婴养大成人,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力无偿地传送到这四名和她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亲情无限的孩子们身上。

  不停寻觅

  想把孩子还给亲爹娘

  可能是因为没有亲生的孩子,王淑贵对骨肉亲情体会得比其他人更深刻。眼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难道他们的身世就真的成为一个永远的谜吗?不,这样对孩子们太不公平。可是,一旦告诉了孩子们真相,她会不会失去他们?如果不告诉孩子们真相,她的良知能让她的内心得到安宁吗?最后她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将他们的身世告诉孩子,她把这个想法和老伴儿说了,老伴儿也同意了她的意见。

  大女儿张学珍长大后,他们夫妇二人毫不保留地将她的身世告诉了她,并将她带到亲生父亲那里去相认。张学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哭了,她说她永远都是王淑贵夫妇的亲女儿,她不但没“反生”而且更贴心了更孝顺了。

  眼见着二女儿张学莲一天天长成大姑娘了,王淑贵就几次到五龙背去,凭着当年的记忆,多次打听,终于找到了当年托付孩子给她的吴姓人家,并将来意和吴氏夫妇说明。吴氏夫妇自然欣喜若狂。1985年的一天,王淑贵带着二女儿去五龙背吴氏夫妇家去串门。找了个机会由吴氏夫妇对小学莲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张学莲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么善良这么慈祥的妈妈,居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怎么可能呢?她愤怒地朝吴妈妈喊:“骗子,你们别想骗我了,除了我妈妈我谁都不认。”说着,拉着王淑贵就往外走。后来,毕竟血浓于水,二女儿渐渐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她始终住在王淑贵的家,在她的心里,王淑贵永远都是她的亲妈妈。

  小儿子张永刚上初中的时候,王淑贵就曾几次到沙河镇,根据当年的记忆到处打听,辗转找到了已经搬往丹东市的张永刚的亲生父母,这对时常思念儿子的王氏夫妇喜出望外。为了孩子的前途,王淑贵和王氏夫妇商量要让孩子回到丹东市的家,可以在市里念书,然后分配工作,户口就可以“农转非”了。王淑贵对王氏夫妇的这一打算也非常赞同。就这样,王淑贵在没有告诉儿子真相的情况下,带着心爱的儿子上路了,一路上,王淑贵端详着儿子,心里产生了莫名的失落感,她知道她就要和心爱的儿子分离了,但是孩子并不知道内情,他依然很好奇很激动地看着市内的景观惊呼着赞叹着……她将儿子送到亲生父母身边后,只对孩子说是为了上学,她忍着眼泪嘱咐孩子:“你要听叔叔阿姨的话,妈以后会经常来看你的。”然后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王家。两个多月以后,王家捎信来让王淑贵去一趟,王淑贵去后,看见儿子明显地瘦了。儿子一下子扑在王淑贵身上,眼泪一串串地流下来,他说:妈妈,咱们回家吧,您永远都是我的亲娘啊。王氏夫妇看到儿子如此知恩重义,也很高兴。从此,张永刚也时常到城里看望他的亲生父母。

  孩子中,只有三女儿张学燕的亲生父母没有下落。

  2006年4月12日下午,在丹东市站前附近,已经有83岁高龄的王淑贵老人,颤巍巍地拿着寻人启事的牌子站在人群里。上面写道:“我已经83岁了,我要为我的养女张学燕寻找亲生父母。张学燕,1968年4月在丹东市老妇产医院生。如果有当时在老妇产医院工作过的人,请与本人联系,有重谢。”人们围观着王淑贵老人,无不被她的大义真情所感动,纷纷赞叹着世上还有这样坦荡无私的养母和宽厚博大的母爱。当老人站在那里有四个多小时的时候,她的四个宝贝儿女得到消息一起赶来了。他们四人一起哭着向老人跪下了,其中张学燕哭喊着说:“您就是我妈妈,您再不要背着我们自己出来为我找亲生父母了。您这么大年纪,有个什么好歹我们当儿女的可怎么活啊?”王淑贵说:“孩子,你来人世一回,还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妈一想起来就不是滋味,这件事要不完成,我死也闭不上眼啊。”说着,老人拥抱着4个孩子,哭在了一起。当时正是下班的高峰期,围观者甚众,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追失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