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快评天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大学生重读中专”让人忧心
· 偷窥无罪,泄密有罪?
· 研究生们为何 热衷跟着院长
· 周庄,你拿什么申遗?
· “脏话”岂能入儿童字典
· 哪有强卖年票的道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大学生重读中专”让人忧心
  【今日视点】

  【今日视点】

  近日,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新生报名入学。一名叫汪洋的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生,在工作3年后,来到该校就读,成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中专生,此事引起轰动与争议。

  (8月17日《贵州都市报》)

  市场真是一只奇妙的调控之手,它影响并引导人们重新自我定位,趋利避害,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重读中专”不仅不该受质疑,反而值得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毕业生们借鉴,毕竟个人应适应市场,而不是就业市场去迁就个人。

  然而,舆论却不是这样解读的。看看网民跟帖,就知道人们很自然地从“大学生重读中专”引申出“读大学真没用”的结论。这样的解读是以偏概全的,并不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都重读中专,即使很多大学生重读中专,也无法证明大学教育“已经一无是处”,就连汪洋也坦言:“大学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没有大学四年,我觉得人生有些残缺。”

  当然,大众的质疑也并非无的放矢,日益高昂的大学收费与大学生就业难的悬殊反差,已让百姓按捺不住要借“大学生重读中专”的个案抒发心中的不满。我很理解这种集体性情绪,普通家庭倾其所有供孩子上完大学后,却发现大学文凭的市场竞争力有时居然不如中专生,能不对大学教育的价值产生怀疑吗?

  可以说,人们真正质疑的其实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高投入低产出。与之相呼应的是,前不久中国青年报做了一个调查,发现34.1%的大学毕业生“后悔上大学”———同样的,他们不是对上大学不满,而是不满于上大学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虽然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不全是大学的错,但我担忧的是,如果“大学生重读中专”一再上演,它无疑将在社会繁殖极端化的“大学无用论”心理,受此影响,老百姓也可能不再视送孩子上大学为必然途径。换言之,大学产业化导致的恶果已不仅是百姓负担沉重与就业严峻,而是危及大学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与号召力,这个根基一旦松动,大学的危机也就真正来临了。

  (修仰峰 福建 职员)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