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心茶馆开业 快报记者 齐天天 摄 |
|
回忆
老南京
逃学看相声
前晚,在“开心茶馆”,记者逮着了一个老相声迷,他就是64岁的储先生。储先生拿一把扇子,边摇边看,高兴的时候大叫一声“好!”而这种零距离看相声表演的感觉,老人说,久违了!
“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初中生,那时候,南京的夫子庙、未名书场、红楼书场等都有相声演出,而我是一个小相声迷。每天早晨,去上学之前,我都会去这些地方看看,当晚有什么好相声,如果是自己喜欢的演员和节目,我就会把早饭钱省下来。那时候,一场相声只要1毛钱,而我早饭钱是5分,只要两天不吃早饭,就可以看一场演出了。”储先生说,有的时候,相声是在下午演出,而且是张永熙这样的腕儿级演员,为了看演出,他就悄悄逃学去看,“那时候,我总是第一个到场的。要等上一段时间,节目才开场,不过这种等的感觉也很好。开场的时候,所有人都坐在长板凳上,没有凳子的,就席地而坐,而张永熙等演员,也不用话筒,清嗓子给大家讲。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遗憾的是,文革之后,相声就渐渐远去了;后来,由于电视、电影以及各种新的娱乐方式不断出现,相声就更少了,甚至连演出的书场都被拆掉了。老人说:“我感觉已经快50年没看相声演出了。”
相声艺人生活各有不同
南京相声人究竟有多少?李国先说,最元老的当数张永熙老人,他还有13个弟子,号称“十三太保”,最大的弟子梁尚义已经退休了,目前最活跃的,当数李国先、吕少明、倪明等,此外,还有几十位业余的相声演员。不论是否“专业”,南京相声人有60余号人。只是,以前相声是谋生手段,现在,相声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人们学相声的劲头大不如前了。而且,现在的相声艺人们,也不完全靠相声吃饭了。
李国先:偶尔客串当主持
李国先是南京市知名的相声演员,不过,由于相声低迷,他也曾经闲得发慌。他说,上世纪80年代,经常到全国巡回演出,扬州、上海等地一演就是半个月,一年能演200多场;而今,虽然也演出,但比原来少多了。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没演出。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会有朋友找上门,让他去做个婚庆司仪什么的。“不过,我一般不敢早早就答应人家,如果是3天之内的活,我就接了。如果拖的时间太长,我怕临时有演出,都会很抱歉地回绝。不过,李国先做婚庆司仪,从不和婚庆公司订协议,都是亲朋好友找上门,才去接。
梁尚义:走进澡堂搞相声
“过去我们为了演好相声都会去体验生活,那样表演出来才会比较真实,澡堂啊,理发店啊,我们都去过,别人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学。”梁尚义说,过去演出的机会很多,演一场可以得到50元的劳务费,后来的演出次数要少很多,劳务费大概是100元。“我现在已经退休了,闲的时候,就在家和小孩子们玩,还收了四个徒弟。我作为十三太保中的老大,在组织相声俱乐部方面我是绝对支持的,我不求名利,一样希望俱乐部能办好。”
刘亚伟:学6年相声没遇伯乐
和李国先等长辈相比,刘亚伟算是相声界的晚辈,他刚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在学校学了六年。只是,学成之后,刘亚伟至今还没找到工作单位。毕业后,他就跟着倪明学习,至今还没有正式进某个艺术团。他说:“我在等待伯乐出现。只是,伯乐一直没出现,只好跟着师傅后面去演出。当然,演出的报酬也不一样,多点的几百上千,少的几乎没有报酬。
吕少明:相声DJ两不误
吕少明至今已经从事相声演艺46年。他是怎么踏上相声演员道路的呢?这一切缘于南京市曲艺团。吕少明老家在山东济南,从小对相声情有独钟,13岁那年南京市曲艺团到北方招募演员,吕少明得知消息后就报了名,但是父母却不同意,他就在父母外出工作的时候,偷偷把自己的户口迁到了南京,来了个先斩后奏,父母看事已至此就没再阻拦。
如今,他与徐照佩搭档主持南京经济广播电台的戏曲栏目《梨园内外》,至今已有15年了。其幽默的语言和广泛的戏曲知识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
丁少华:办了个相声培训班
丁少华不是一名职业相声演员,他与相声结缘于1984年南京举办的一个相声培训班,在培训班中只有他一个人是外行,丁少华笑称那时自己是班里唯一的“棒子”。后来,他就有了登台演出的机会,但是那时的条件很艰苦,有一年冬天在安徽的朝阳等地演出,没有地方睡,可外面还下着大雪,所有的演员就在剧场的地上铺上层草就算是床了。也许是受自身经历的影响,丁少华免费办了一个少年相声培训班,已经招收了20多名弟子,年龄都在8岁~15岁之间,每周二都会组织培训一次,有时候在他组织的社区活动中还会从中选出技艺较好的孩子上台表演。工作之余他也会做做婚庆司仪,平均一年要有十来次,最高收费有2000元,一般的都是几百元,但很多时候亲戚朋友请他去做司仪,出于私人感情都是不收钱的。
快报记者 胡玉梅
实习生 吕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