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 头条)“摩的”车主不重操旧业的前提
今日话题
记者在“摩的”比较多的河西地区采访时了解到,面对即将到来的“摩的”大限,车主们并不着急,一部分车主表示重新找工作,但也有不少人仍持观望态度。
(8月14日《金陵晚报》)
读者快评
“历史”不会重演
“摩的”司机有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这只是一时查得紧,风声过后一切还会照旧。“历史”经验告诉他们,市场对“摩的”有很大的需求,而且他们经营已久,手上已经拥有了一批相对固定的客户,这些都是他们的底气和本钱,也是他们盘算着从头再来的原因。同样,历史经验也告诉他们,对于“摩的”的打击已有多次,但往往风声过后,他们都能重返“岗位”,每一次的打击行动对于他们来说就成了“见怪不怪”的演习,成了隔靴搔痒的走过场。这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历史性的总结”。
但是,他们的算盘打错了,这一次政府部门可是动真格的,帮助“摩的”司机找工作的举措可谓用心良苦,这也让我们联想到以前整治“马自达”时的力度。
相信这一次“摩的”司机心中的“历史”不会重演,政府一定会将整治行动进行到底。经济信息联播
长效管理让他们死心
摩的司机有“避风重操旧业”之心态毫不奇怪。其一是客源不愁,南京市区拓展后公交一时不及跟上,他们夹缝中求生存也被部分市民所接受。其二是深谙“猫和老鼠”的游戏,他们不会怀疑政府执法部门的“禁摩的”决心,但是否权宜之计还得走着瞧。我曾经在莫愁湖公园门口等公交车时,亲眼目睹云集着的摩的手因发现执法车辆而顷刻间作鸟兽散,可是不多会又回来招揽生意。可见禁摩的已不是一次两次了,因此摩的手们自然也心存侥幸静观其变:你禁得了一时还能禁得了长久?这大概更是许多市民的担心。
如果不搞一阵风,而是着眼于南京市交通状况的根本好转,那么禁摩的行动必然会展现出长效管理的功力,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
bssts
能否给个缓冲期
摩的行业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交通“盲区”和“就业难”。在政府一夜之间不能解决上述两个难题之前,能不能找到一个权宜的办法呢? 依笔者之见,不妨给摩的一个缓冲期,政府一边加大力度加紧消灭交通“盲区”和就业帮扶问题,一边对确实生活困难又无其他谋生技能的“摩的手”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发放“短期营运证”和正规发票(上面注明车号),在划定的区域里上路营运。一旦上述两大问题解决了,摩的市场自然也就消亡了。
打工
假如我是“摩的”车主
“摩的”大限到啦!如果我是车主,我也会暂避风头隐于暗处:一是等待政府是否真的给俺个饭碗;二是观看整治火力是否猛烈,能否伺机再出车挣钱。
如果整治火力到位,俺还真不敢带陌生客人,因为被举报后罚3000元还真不值得;但是,乘坐俺车的大多是老主顾,只要他需要,一个电话就搞定了,他能出卖俺?再说了,“猫还有打盹的时候呢”,只要老主顾在,俺就不怕。俺怕就怕投入公交足够地多,老客人能很方便又便宜地乘坐公交车,俺也就不得不另寻出路啦。自在开心
别再来个屡禁不止
真的能令行禁止吗?“摩的”车主在观望,普通市民也在观望。屡禁不止的事我们屡见不鲜,究其根源:
1.发号施令者本来就没打算令行禁止,反正可以一禁再禁,今年的重点工作,明年的工作重点。
2.当事人等待观望,心存侥幸,拖到最后,笑得最好。往往是循规蹈矩的老实人吃亏。
3.旁观者推波助澜,同情弱势群体,呼吁人性化执法,为了一己一时之利,损害公众当然也包括其个人长远利益。
屡禁不止的后果是,法律法规如同儿戏,政府公信力丧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觉悟
“摩的”的市场分析
我们不妨具体分析一下摩的的生存土壤:
1.公交无论如何发展,总会存在一些“盲区”,尤其是城郊接合部。短途出行,打的很困难,也不合算,白天公交或许能覆盖的,到了晚上也会因好多线路的停运出现很大问题,这一切就给摩的创造了需求的空间,有了需求,就会有供给。
2.从事摩的职业的,据报道许多是一些外来务工者,还有一些是下岗工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从事这“危险”的营生。
通过上述分析,解决办法就好找了。比方说强化公共交通覆盖面积,尽可能减少“盲区”;针对城郊接合部晚间的交通需求,加开一些夜班小公交;政府尽可能多地提供劳动就业岗位,给摩的司机再次就业的机会等等。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若想100%取缔摩的,估计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还有好多工作要政府来做的。
加肥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