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个省份收到81例不良反应报告、三个死亡病例的“欣弗注射液”看上去更像是“病毒”,让患者和相关厂家都惟恐避之不及。欣弗的生产厂家安徽华源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安徽药业)已经深陷困境。与此同时,这一“病毒”还波及到了资本市场。该药厂的原大股东华源股份(600094)尽管前天刊登了紧急澄清公告,表示早已将安徽药业作价9199.56万元脱手,希望借此与“欣弗”彻底划清界限,但该股还是难逃跌停的命运。
华源股份市值1天缩水2亿
在前天的公告中,华源股份称,经公司200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安徽药业已转让给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华源集团),并已于2005年12月30日完成产权交割。但由于华源集团为上市公司华源股份的第一大股东,这种关联关系让市场难以辨别。
此外,尽管华源股份在公告中宣称的已在2005年底就转让了安徽药业,但其今年一季度的报告中却称“尚未完成转让手续”,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令华源股份希望借澄清公告挽救股价的努力最终失败。
前天,延迟开盘一小时的华源股份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便被封住跌停。1.1亿流通股的华源股份全天成交不足180万股,却始终有近200万股的跌停封单。宣称已经退出医药业从此专攻化纤主业的华源股份,在前天一天就损失了1.967亿元市值。
华源集团股票成重“灾区”
其实,城门失火殃及的不止华源股份一家“池鱼”,受欣弗事件影响与华源集团有直属关系的下属另外两家上市公司也表现极差,华源发展前日下跌4.81%,ST源药也下跌4.86%。“欣弗事件”在资本市场的余震可能不仅如此。华源股份的大股东华源集团才是最大的“受灾区”,“欣弗事件”属于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华源集团已经配合有关部门“救火”,回收已经散布到全国各地的“欣弗注射液”。但对华源集团高层而言,压力并不只是产品销售上的打击,资本链条上的危机应该才是华源集团高层最大的隐忧。
今年初,华源集团间接控股的另一家上市企业*ST源药(600656)就已经爆出财务作假丑闻,那一事件至今仍让华源集团高层烦心。此次“欣弗事件”更像“祸不单行”。
据分析,这两件大事很可能会使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对华源集团有“全新认识”。华源集团此前已爆出将被华润集团重组的消息,它还能留在央企名录上吗?这可能是“欣弗事件”留给资本市场最大的疑问。
印有华源股份是没改包装
虽然华源股份称安徽华源已不再是华源股份的资产,但在华源股份第一季度季报里仍显示转让安徽华源的交易尚未完成。针对此事,记者前日致电华源股份董事会秘书张乐生,对方回应称,整个转让比较复杂需较长时间才能最终完成,但从法律上讲安徽华源已过户到华源集团。由于目前华源集团正在重组过程中,这项交易什么时候最终完成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对欣弗包装上为何还印着上海华源股份公司的名字,张乐生表示,是因为安徽华源没及时更改包装。“因为安徽华源未更改包装,而让华源股份股价大跌,同时给投资者带来损失,那么华源股份会否向安徽华源要求赔偿呢?”记者问,张乐生表示“目前没办法回答”。还称,公司跌停是受大势下滑影响较多,公司去年就发公告说过安徽华源股权转让的事情,而且已经澄清了,中小投资者应该都知道的。
■新闻链接
华源集团
摊子有多大
华源集团总部设于上海,成立于1992年,过去的13年堪称一部“并购史”,在13年间发动并购近90起,总资产从创立之初的1.4亿元增至如今的572亿元,所涉及产业早已从纺织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
2005年以来,旗下拥有七家上市公司的华源集团不断爆出资金危机。华源集团一直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大规模并购,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复制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的模式。其实,华源集团下属有安徽华源、华源六安和华源长富三家大输液企业,去年又并购了双鹤药业这一输液巨头。
据《北京晨报》
《广州日报》
欣弗、齐二药的成本之困
“欣弗”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安徽华源)工会主席骆华宇曾表示,问题出在生产工艺上,很可能是消毒方面。安徽华源的生产车间主任袁海泉说,由于公司新换了消毒柜,新消毒柜在消毒时间上缩短了一分钟。“问题可能是灭菌过程的热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专家指出,既然安徽华源承认擅自将消毒时间缩短,说明该公司在管理和技术上确实存在问题。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长浩告诉记者:“(由于消毒不完全造成的)热源反应,是导致药品事故的主要原因。”
九州通集团北京丰科城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牛正乾认为:安徽华源作为获得了GMP认证的厂家,不可能不知道消毒不完全将产生的严重后果。而它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迫切需要。
今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整顿措施,导致医疗领域“潜规则”被打破。
牛正乾指出,此前的齐二药事件也是出于相同的起因。当时齐二药采购了假冒的丙二醇原料,导致假药最终引发10余人死亡。丙二醇的市场价格为每吨1.7万元,而齐二药用以替代的 “二甘醇”每吨仅6000多元。
而记者从某大型化工厂了解到,即使在齐二药假药事件发生后,大量医药制造企业依然采购“工业丙二醇”,用来替代“医用丙二醇”。该化工厂人士透露,“工业丙二醇”的纯度较低,每吨通常比医用的便宜2000元左右。因此专家指出,“下一个齐二药事件迟早会出现。”
快报记者 李雁争
只收租子
不尽“抚养”责任副题
实际上,华源集团除了在安徽华源出事后做出表态外,几乎从没对安徽华源尽到“抚养”责任。记者在华源集团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其公布的12个下属及控股子公司中,安徽华源甚至没被包括在内。
牛正乾告诉记者,多数国有大型医药集团的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力诺医药商业集团总经理郝登伟进一步指出,近年来,国有大企业经营效益逐年降低。为了维持,有的企业开始逐渐将公司“肢解”,把公司分成若干小单位,由员工出资,进行经营业务承包,每月按照一定比例上交给公司“管理费”这样,一个原来完整的公司就靠每月收各承包单元的管理费度日,号称“收租子”,这就是众多医药商业企业采用的所谓“抽本经营”模式。
他说,在抽本经营在初期,各方皆大欢喜。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位成本较高,承包方的效益变低,承包方和集团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由于各方之间没有一个紧密性的维系机制,最终导致承包方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资料显示,齐二药事件的管理漏洞也出于此。齐二药厂一度是黑龙集团的资产,此后被刘劲涛夫妇承包并最终引发了10人用药死亡。牛正乾指出,这一背景导致了我国医药行业明显小、散、乱的特点,格局混乱是导致医疗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医药企业近1万家。名列前10位企业销售额合计占市场总额的20%,80%的市场总额则被像齐二药厂和安徽华源这样的小企业分割。
快报记者 李雁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