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封面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sxh0806s.jpg
· 著名作家鲁羊今晚谈写作聊读书
· B叠3.tif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著名作家鲁羊今晚谈写作聊读书
  谁在图书馆里“避暑”

  寻找书中的清凉、知识的绿荫

  网络时代,于都市滚滚不息的人流中,人几乎很难驻足稍作休息,更难脱洪流而出,静处一隅,凝思独想。这个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那些在图书馆里,在知识的绿荫中“避暑”的读书人。

  图书馆,这个精神的殿堂,一级一级的台阶,谁在拾级而上?记者兵分三路,到南京各大图书馆,寻访夏日里的读书人……

  上4楼有76级台阶

  他一清二楚

  地点:秦淮区图书馆

  人物:孔湛 40多年老书迷

  

  室外艳阳高照,热浪逼人,秦淮区图书馆里却是一片阴凉。记者沿着楼梯上到四楼,这层的借书处以文学书较多,也是书迷们光顾最多的地方。提起常来借书的老书迷,管理员小刘不假思索一口就报出了孔湛的名字。

  “这位老先生来看书、借书的年头可长了,隔三差五就来,总要仔细翻阅一番,每次借上三本,隔周来还,这是他的老习惯。”对于孔湛,馆长栾红曦印象也颇为深刻,“孔老啊,是馆里的老书迷,什么书都爱看,自打我当馆长,20多年了,总是见他来借书,见面总要点头打个招呼。”

  根据馆长的指点,记者找到了孔湛胡家巷的家中。房子是老式的民房,陈设简单,没有安装空调,一本北村的《台湾海峡》翻开反卡在床头。一听记者的来意,75岁的孔湛乐了,“我就是爱看书,老了,也是为了消磨时间。”

  孔湛退休前是南京市国税局的职工,小时候家庭环境还不错,所以有条件看看书,大多是名著改编的小人书,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桃园结义》,再大一点看完了四大名著,才明白原来小人书都是节选的名著里的故事。之后《老残游记》、《徐霞客游记》等名著他也几乎看了个遍。

  后来孔湛又迷上了武侠。“我看武侠小说有个特点,有人喜欢看武功技巧,还有人喜欢看故事情节、恩怨情仇,我喜欢看其中的风土人情、了解历史和地理,比如萧逸的小说里喜欢描写大西北的氛围,而金庸的小说里总有历史的背景。”

  自秦淮区图书馆60年代建馆,孔湛就办了图书证,基本上每次借三本,隔周去还,40多年从来没间断过,三代馆长他都认识,就连上四楼有76级台阶他也一清二楚。他边说边拿出三本书———王小波的《怀疑三部曲》、那多的《亡者永生》、宋清海的《猿山》。“这是前两天借的,王小波的看完了,这是他早期的作品,我读他的小说,也是在进一步了解他这个人。”“那本呢?”记者指指床上的那本书。“北村的这本是女儿在金陵图书馆借的,被我拿来先看。”孔湛说他看书很杂,只要看到新书或者没看过的书就借回来翻个究竟。

  正聊着开心,孔老的三儿子回来了。聊起父亲看书,他说:“晚上我们都睡了,父亲要开个小台灯看书,总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醒来后继续看。每人都有生活的习惯和兴趣,看书就是我父亲的习惯吧。”问起儿女们有没有像他一样爱看书,孔老说:“现在人生存压力大了,孩子们都在外面拼命工作忙生活,没时间看书了,也就是我们这些老人,还看看书,消遣消遣。”

  要的就是

  这里读书的气氛

  地点:南京图书馆

  人物:王毅 被称为“寄存在图书馆的人”

  

  读者服务部主任王霞向记者介绍,南京图书馆有一批老面孔,工作人员每天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王霞把他们称作“寄存在图书馆的人”。下午两点半,记者来到3楼的中文期刊参考阅览室,里面的5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图书管理员杜季萍说,这个阅览室共有期刊4480多种,大多是医学、武器工业、农业等专业性很强的杂志,很受年轻人的欢迎。她说:“每天早晨八点半开门时,他们都在门口等着了,门一开就差不多坐满了。很多人是来查资料的,有人一次复印论文就花掉90多块钱!”

  25岁的王毅坐在进门的第二排最外面,正聚精会神地演算着,尽管头顶就是一台吊扇,但他额头上还是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两年前从江苏科技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南京的一家贸易公司工作。“我学的是金属材料,做贸易并不对口,我性格内向也不适合与人打交道,还是呆在学校做科研更好。”今年6月,王毅从公司辞职了。

  “我想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决定考研来充实自己。我家就住在成贤街,步行只要5分钟,每天早晨八点半就来了,怕占不到座位。”见记者在他身边坐下,王毅放下手中的笔,压低了嗓门。“辞职后我就天天来图书馆,打算花半年时间好好备考。”1个多月以来,他每天坚持八点半来到南京图书馆,中午12点准时回家吃饭,下午1点再回到阅览室继续读书,直到下午五点半阅览室关门才离开。

  记者凑近一看,王毅正在看的是一本《高等数学习题》,旁边的一叠纸上写满了他的演算过程。“来这里看书,是不是因为专业书籍比较丰富?”记者如是问。没想到他的回答却出乎意料:“这里的书,我一本都没看过呢!我都是自己带来考研练习题,就把这里当成自习教室啊!”说着,他从背包里掏出一堆数学、英语习题,全都是自己买来的,并在书上认真地做了笔记。

  记者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在家里自习呢?家里多舒服,还可以吹空调!东南大学也有现成的自习教室啊!”王毅淡淡地笑了笑,说:“这边学习气氛浓!一个人在家,学习效率太低了。”他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自己在家里总是感觉学不进去,精神很不集中。“一会儿倒杯水,一会儿打开电视,一会儿又盯着窗外出神,怎么都不在状态。”王毅无奈地摇摇头,“在这里,大家都在安静地看书,我也能一下子聚精会神,不受干扰。”起初,他也去过东南大学的教室上自习,可是时不时地会有人进来上课,他就得挪地方,所以他就“转战”图书馆。

  王毅说,以前上高中时,他就喜欢在暑假和周末来图书馆上自习。“要的就是这里读书的气氛,外面太阳虽然热辣辣的,但在这里看一整天书,心很静,反倒不觉得热了。”他看看窗外刺眼的阳光,冲记者笑了笑,拿起笔继续做他的数学题。

  谁在图书馆里“避暑”

  以父亲的名义

  办了一张借书证

  地点:金陵图书馆

  人物:王印 几乎整个假期就泡在图书馆里

  

  下午5时,金陵图书馆一楼的借书处一片宁静。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正蹲在书架前,认真地翻阅一本书,白色的长裙已经拖了地,她却丝毫没有注意。

  小姑娘叫王印,今年15岁,刚刚初三毕业,手里握着的是父亲的借书证。“我还没到18岁,没有身份证,所以爸爸就用他的名义帮我办了一张,这就归我了。”王印顽皮地吐了吐舌头。一放暑假,王印每天下午都要来图书馆借书、看书,几乎整个假期就泡在了图书馆里。“我通常每天先去妈妈的单位蹭顿午饭吃,然后就坐公交车来图书馆,借好两本书,再到楼上去看看报纸、杂志,上面的杂志都被我翻遍了。6点半关门,正好赶上回家吃晚饭,吃完晚饭就可以看借来的书了。”

  记者看到,王印手中是一本名叫《我是坏女生》的书。“你喜欢看校园青春读物。”记者断定。“不是,刚从那个书架拿的,还没决定呢。我喜欢看的书可多了,余秋雨的、饶雪漫的、痞子蔡的我都喜欢。”

  王印说她从小就喜欢看书,而且看的书很杂,幼儿园的时候,四大名著的图画版已经阅读过了。因为喜欢看日本动漫,前不久还对日语产生了兴趣。“我借了一本《日语基础口语》回家看,虽然很难,但是对看日本动漫还真是很有帮助啊!图书馆里没有日本动漫借,有点可惜。”王印做着夸张的表情,记者忍俊不禁。

  “你每天借两本,第二天怎么还来?”记者有些好奇。王印说她看书很快,一晚上看两本不成问题,“像《哈利波特》那么厚的,我一晚上肯定搞定,第二天就可以还了再借。所以我这么多门课里数语文最好,作文也不错。”

  王印看看手表,不知不觉已经下午6点了。“不好,还有半小时要关门了,我书还没选好呢!”王印匆忙和记者道别,又蹲下来仔细挑起书来。

  资料链接

  【资料链接】

  南京图书馆

  位于成贤街66号,目前的藏书量近800万册。由于近期即将搬迁至新馆,部分阅览室已经关闭,给市民阅读带来了不方便,但每天仍有2000多人来这里借书、还书。

  金陵图书馆

  位于长江路,现有馆藏文献118万册,暑假期间每天的读者流量在千人左右,读者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占到70%。

  秦淮区图书馆

  位于平江府路,目前藏书16万7千多册,每天的读者流量在800人次左右,借书量在1800本上下,人群以老人和学生居多。

  著名作家鲁羊

  今晚谈写作聊读书

  上个世纪90年代,韩东、朱文、鲁羊三位南京作家叱咤文坛,南京因此被誉为先锋小说的重镇。当时有个说法,朱文写小说不需要读书,韩东写小说手边需要有那么几本书,而鲁羊写小说需要一屋子书。可见鲁羊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今晚8点至9点,著名作家鲁羊将做客“生活南京.com”,和广大网友交流读书、写作的心得和经验。欢迎有兴趣的网友,届时登录“生活南京.com”,点击“视频”频道,与鲁羊作“面对面”在线交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