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副刊·南京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叫你再投一块钱
· 我眼中的丹凤街
· 都怪老公没主见
· 少年黑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我眼中的丹凤街
  8.7 南京纪事 我眼中的丹凤街

  来源:www.lifenanjing.com.cn·博客

  发帖人:白杨

  发帖时间:8月2日16:13

  走在车水马龙的丹凤街上,看到拓宽后的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商贾云集,我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感到陌生,是因为我找不到半点老丹凤街的痕迹了;感到熟悉,是因为像走在珠江路上,现代科技文化气息特别浓厚。

  作为一个在丹凤街长大、从丹凤街深巷子里走出来的老南京娃儿,自然对丹凤街有着深厚感情,自然早已把儿时的丹凤街在脑海里作了定格。

  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它的温婉含蓄需要细心琢磨和用心体会。你走在路上,一不小心就会碰出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丹凤街就是这么一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老街巷。

  著名作家张恨水曾经住在丹凤街南段的唱经楼,他是这样描述丹凤街的:“丹凤街是一处老式市井,鹅卵石铺路,路侧排立着油盐杂货店、米铺、柴炭行、酱坊还有茶馆。每日中午以12点为界,整个上午是热闹喧嚣的菜市,日影过午,便静寂空落,给人以时光倒流的感觉。”在张恨水儿子的回忆里,丹凤街“有池塘,环岸有极粗壮的垂柳,杨柳梢外便是青影横空的紫金山。”

  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在我的记忆里,丹凤街已经没有了张恨水笔下的喧嚣,也没有了池塘、垂柳那画一样的意境。不过深巷后面的小池塘还是有二三个的,路面也已经换成了石子铺就的,两侧依然是油盐杂货店、米铺、柴炭行、酱坊还有茶馆,同样生意兴隆。而我最不愿意经过的,就是那家棺材铺子,每当我瞥见铺子里整齐摆放着的寿材,心里总觉得阴森森的。

  那时的丹凤街很少看到汽车,自行车也不多见,马车倒是时有见到,所以在丹凤街中段有一家专门给马钉马掌的店铺。我放学后总喜欢驻足在店铺门口,看几个彪形大汉如何给马钉上马掌。原来马的四条腿分别是被捆绑在四根木桩上的,彪形大汉先把旧马掌撬掉,再用刀把马蹄上的角质层削掉一些,就像给人修脚一样。然后把烧红的铁打成马蹄状,再烧红以后放在马蹄上烫。有的马受不了这个痛苦,就昂首撕心裂肺地叫;有的马则低着头任凭摆布,凸起的眼里噙满了泪水。看到这里,我总觉得那些彪形大汉也真是太残忍了。

  在石婆婆巷口有一家孙记鸭子店,这家店里的盐水鸭好吃,做的猪头肉更香。花五毛钱买上一包青青荷叶包着的猪头肉,吃着带有荷叶清香,还真是全家人的一大乐事呢。孙老板很胖,大概是油水足的缘故。不过这孙老板是会武功的,我经常看见他在鸭子店后院里玩石锁、举石担子。

  那时丹凤街的自来水还没有普及到户,附近人家就到茶炉子打开水或是挑自来水。那时的房子都是一进一进的,每个门牌号里都住有许多户,每个院里基本上都有一口井,井水冬暖夏凉,也很清澈,很是受用。

  夏日的晚上,狭窄的丹凤街两旁睡满了乘凉的人。那时的治安状况很好,家家都是门户大开,没听说有什么鸡鸣狗盗的事发生,也很少有流氓事件发生。

  如今,丹凤街的现代气息浓厚,路上的行人是来去匆匆。摩登的东西多了,冷漠也随之而来,甚至在同一单元里的住户,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与我儿时的丹凤街相比,我觉得现在的丹凤街似乎缺点什么。是淳朴还是风土人情?我以为最主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当然要体现出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要体现自身“丹凤朝阳”的独特风格,这样的丹凤街,将为南京这幅古老而又年轻的水墨画上添上重重一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