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国际·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放哈利·波特一条生路吧
· 一语成谶,大难不死——
· 美国网络也风行“恶搞”
· 坠机1.JPG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美国网络也风行“恶搞”
  对于许多网友来说,“恶搞”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中国网友让《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网上小短片逗得不亦乐乎,而美国的“恶搞”起步较早,在网上更是风行一时,电影、电视剧、名人甚至连美国总统选举都成为了“恶搞”的素材。

  把“恶搞”进行到底

  今年3月,美国奥斯卡奖刚揭晓,李安导演的《断背山》便在美国网上遭到了“恶搞”。有人把描写同性恋故事的《断背山》和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影片《回到未来》弄到一块,拼出个《断背到未来》;有人用企鹅代替了里面的两个牛仔,拍出新版《断背企鹅》……美国网民真是乐此不疲。

  除了电影以外,“恶搞”还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世界杯决赛中,法国球星齐达内对意大利后卫马特拉齐“空前绝后”的一顶就被网友们改得面目全非:有人把齐达内包装成一个火箭,飕飕地穿过马特拉齐的胸口;还有人让齐达内变成了一挺机关枪,向马特拉齐频频开火……

  “恶搞”引发版权问题

  对于“恶搞者”来说,创意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一些分析人士评论说,“‘恶搞’就像当初的音乐剪辑一样,随着技术的发展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情。”的确,在当今网络和电影编辑的各种技术手段简化后,任何人都能成“恶搞”专家,而这些“恶搞者”大多数都是在找乐子。

  尽管网友为“恶搞”忙得不亦乐乎,但市场分析人士和一些娱乐公司对这项互联网上的创作却是心情复杂。他们认为,这样的“恶搞”对于市场和公司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网友的剪辑和改编对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的版权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大公司欢迎恶搞

  但从总体来说,许多大公司并没有对“恶搞”他们影片的行为产生真正的反感,一些公司甚至把这看成自己做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年5月,华纳独立电影制片公司便组织一批网友进行了一场“恶搞大赛”,而“恶搞”的对象正是该公司将在7月才推出的新电影《黑暗扫描仪》。这种在电影上映之前就组织人“恶搞”的行为,在网友心目中赢得了很高的分数。

  除了娱乐公司之外,还有一些商业公司也开始认识到“恶搞”的力量。耐克公司为了在足球世界杯期间加大对本公司的炒作力度,鼓励许多人制作自己颠球、顶球技巧的录像,随后将超过300人提交的片断组合起来,创造了一则构思非常精巧的“全世界都踢球”的广告。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恶搞”的内容都受到大公司的欢迎。公司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很好地代表品牌形象,或者是他们需要的“恶搞”内容。那么这些与商业有关的“恶搞”是否还能保持独立的娱乐精神?这一切目前都没有答案。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韩曙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