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其中一个死了,另一个就得去照顾对方的父母……
在战场上,如果我们其中一个死了,另一个就得去照顾对方的父母……
生死之约
默念那一行陌生的文字,刘绍安没有流泪
刘绍安与张志久的相识,是在朝鲜战场上。
“当时我是志愿军排长,看他不错,就要到我身边来了。”没多久,张志久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副排长。同年10月,激烈的上甘岭战役就此拉开帷幕。“他那时年轻,打仗倒不怕,就是想家,想妈妈。”
于是,两人约定:“如果两人都死了,我们就是最可爱的人。如果其中一个死了,另一个就照顾对方的父母!你死了你爹妈就是我爹妈!”
双方当场击掌,然后找纸来写各自家乡住址,装到子弹壳里,揣到口袋里。
刘绍安没想到,立誓不足一月,张志久就牺牲了。
那是冬天。二人所在连队奉命轰炸敌人碉堡。
刘绍安亲眼看着张志久冲进火海,身中数弹,仍踉跄前行。最终碉堡被炸毁了,敌人伤亡无数。
掏出子弹壳,打开,默念那一行陌生的文字,刘绍安没有流泪。他把地址背了下来,烂熟于胸。
新人洞房,距战友的牺牲地不足十里
1953年初,江苏泰兴蒋华镇的张朱氏老人发现,儿子张志久寄的钱比以往多了,增加到每月10块,信也来得更勤。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1954年底,有人踏访张家,来送抚恤金和烈士证。老人不要:“我儿子前天才写信寄钱,怎么会死呢?你们弄错了!”
一路追查过去,部队首长找到了刘绍安。
张朱氏老人这才知道二人的约定。
再度回信,老人开始问刘绍安个人问题。“那边来信问我成家没有,我说当兵的哪有家啊?她就来信说,我把大女儿嫁给你吧!”
如此提议,对一个无以为报的母亲而言,是对恩人最高的礼遇。
1954年初,朝鲜战场上炮声未歇,19岁的张桂芳谨奉母命,揣着一张入朝志愿书,义无反顾地上路。
“那天有人喊我,说小侉子你家属来了。我也不认识她,我去找,她被安排在食堂吃饭。”
婚礼就在当晚。“什么都没有,发了几颗糖,首长发言。就算结婚了。”
新人洞房距张志久的牺牲地不足十里。
成全一家,牺牲一家。终于明白真相时,杨凤英大哭一场
停战后,刘绍安未能回家。他被安排在“三八线”边境担任侦察兵。
1959年春,山东发来电报,说母亲病重。刘绍安请假回家,临行前,他告诉妻子一件事:山东老家里,他还有个小他11岁的童养媳杨凤英。5岁进家门,自他1941年从戎起,已等了他18年。妻子不慌不忙,继续给他收拾行李。
刘绍安下定决心,回家一定要把这事处理好。可一回到家,面对已26岁的杨凤英,他还是开不了口。他哥哥一家三口被还乡团杀害,这些年来,自己南征北战时,全是她在照顾年迈的双亲,如今怎么开口,来告诉个青春蹉跎的女孩,她矢志不渝所等着的这个男人,在外已有妻儿?
直至假期结束,母亲身体稍好些,刘绍安把一切对母亲全盘托出,母亲没怪他。一家人商定,把所有家当给杨凤英,像嫁女儿一样让她嫁人。此时杨凤英仍不知情。
终于明白真相时,杨凤英大哭一场。但她仍然坚持到两位老人相继病逝,然后去沈阳找她的哥哥了。
40年后,恩怨尽消,三位老人有如至亲
至1963年,从军22年的刘绍安终于面临转业。按部队规定,他若选择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提级,若选择回山东老家,则按职级分配。但张志久的母亲还在泰兴等着儿子。他只有一个选择,即使降级安排也在所不惜。
到江苏来,泰兴听说刘绍安的事迹,想安排他在县里当科长,他拒绝了。他到永安洲镇当供销社主任,因为那里离家近。
这个家迎接他的,除了年迈的母亲、难遮风雨的泥草房,还有三个尚未成年的弟妹。刘绍安是女婿,更是长子。一家人生活的担子就这样落在他身上了。
弟妹相继成家,自己的孩子也渐渐长大,刘绍安“供销社主任”的职务始终未变过。
但在泰兴市蒋华镇,关于刘绍安侍奉岳母张朱氏的故事,常被人讲起。1985年冬,老人病重,临终时想吃黄瓜。已退休的刘绍安跑遍整个泰兴,也没能找到黄瓜。最后他去扬州买了腌制的莴苣咸菜。回来放水里泡,把颜色泡尽,盐分泡尽,再加糖。
2004年春,江苏教育电视台拍摄刘绍安的节目,将杨凤英老人从山东接了过来。节目拍完后,杨凤英到泰兴住了近百日。40年后,恩怨尽消,三位老人有如至亲。
72岁的杨凤英在回山东后的第3个月后辞世。2006年6月,71岁的张桂芳也先刘绍安而去。
快报记者 吴聪灵
通讯员 张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