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东战争:“水枪”灭了“巴列夫防线”
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对以色列大举发动进攻,开始了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
“巴列夫防线”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色列耗资3亿美元、历时3载,沿苏伊士运河修建的一条正面宽约175公里、纵深长约10公里的防御体系,其中最令以军骄傲的是在运河边上构筑起的一条沙堤阵地。这条号称“沙阵”的防御阵地是以色列人的一大发明。它与陡峭的运河连成一体,平均高度约25米,重点防御地段高60多米,以“插翅难飞”、“固若金汤”著称。该防线上设混凝土碉堡,下铺石油管道,地面上配以坦克、大炮等密集的立体交叉火力。埃及军队若渡河,先要受到以军地面火力的打击,继而以军按动电钮,立时形成一道火障,埃军即使有三头六臂,也难过此“三关”。
防线建成后,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在参谋长巴列夫陪同下亲自前来视察。巴列夫大肆吹嘘这条防线的神奇功效,鼓吹它没有半点纰漏,可谓固若金汤。达扬听后十分高兴,为表彰巴列夫的功绩,达扬当场就把这条防线命名为 “巴列夫防线”。
埃及人要复仇,就必须找到攻克该防线的办法,而要攻克“巴列夫防线”,最关键的环节是要攻克“沙阵”。为此,埃军设想出挖洞爆破的办法,即令渡河的工兵在沙坡上用铁锹挖出数个大洞,填入炸药后迅速撤离,然后引爆炸药,打开缺口。但是,试验表明,这个设想根本行不通。因为,沙是流动的,很难挖出洞来。况且,开辟一条通道,需要清除将近1500立方米的沙土,而每次炸药掀走的沙土量不超过300立方米,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借助于人工或推土机,大约需要60人和1台推土机连续工作6个小时。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时间,众多埃军高级将领面对以军的“沙阵”束手无策,深感焦虑。
1971年6月,一名年轻的埃军工程兵提出了“以水克沙”的绝妙对策,即使用高压水龙喷射沙堤。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管用。实验表明,高压喷射一立方米的河水,就能冲掉一立方米的沙土;如果大量使用高压水龙,则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开以军的防御阵地缺口。听到汇报后,埃军上层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立即从英国和德国进口了450台最先进的高压水泵。
1973年10月6日,埃军向以军发动突然袭击。当天下午,经过一番猛烈的炮火准备,8000名埃军突击队员乘坐橡皮艇和水陆两用车迅速渡过了苏伊士运河。上岸后,一部分突击队员按照既定的作战方案,集中预先购置的高压水泵,集中“水力”向以军的“沙阵”射击。顿时,“沙阵”化为“泥阵”,以军阵地上泥沙滚滚。仅仅用了5个小时,埃军就顺利开辟出了60多条通道。
由于以军依赖的“沙阵”基本没能发挥作用,埃军的作战行动持续还不到24 小时,仅仅伤亡208人,就彻底摧毁了以军两个旅兵力把守的“巴列夫防线”,使以军参谋长巴列夫连同他的“巴列夫防线”一同成为后人的笑料。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