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 |
|
3天新婚,6天团聚,70多个春秋的沧桑守望,许多人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爱情童话故事。然而,这确实是发生在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江西省兴国县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红军李才莲的妻子池煜华。年轻的池煜华为了丈夫离别前的一句“你等我回来”,她竟坚守心中的爱情信念,从16岁一直等到93岁。
李才莲,江西省兴国县茶园乡人,生于1913年。1928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7月担任全国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守在中央苏区打游击,与项英、陈毅、邓子恢等12人同为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并兼任少共中央分局书记,1935年在瑞金牺牲,年仅22岁。
相聚9天与守望70年的传奇爱情
新婚三天即离别
1920年初春,由于家境贫寒,池煜华的父亲带着年仅9岁的她来到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送给一户姓李的人家做童养媳。那天,池煜华第一次见到了比她小3岁的李才莲。值得庆幸的是,池煜华遇上了一位好丈夫,别看李才莲只有6岁,却富有同情心,经常帮她打柴、放牛、摘野菜,偷偷地给她红薯干充饥。青梅竹马,患难与共的生活,渐渐填平了一对少男少女心中无形的鸿沟。1928年大年三十那天,在一串喜庆的鞭炮声中,一条棉被,两块木板,筑起了他们简陋而甜蜜的爱巢。那时,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暴席卷了赣南大地,兴国,正是苏区核心部分。在李才莲和池煜华新婚的第三天,也就是1929年正月初二,天刚蒙蒙亮,李才莲就偷偷离开了新婚的妻子,参加了县城举行的“兴国暴动”。暴动取得成功后,熟悉李才莲的人才知道,年仅15岁的他早就秘密参加了革命,而且已经是少共兴国县委书记。可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李才莲与池煜华只过了短短3天新婚生活,就不得不挥手相别。此后,李才莲一直驰骋在反“围剿”战斗的前线,池煜华在家乡用瘦弱的肩膀挑着一家老小的生活,夫妻俩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难以相聚,只有相互思念。
一次相聚竟永诀
一晃就是数年,1933年6月,池煜华得知丈夫就在百里外的宁都县时,便来到宁都县的一个小山村里,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丈夫。可她没想到的是,下操归来的李才莲却对旁人说:“这是我的一个老乡!”因为李才莲的这一句话,池煜华就被分到了集体宿舍。此事很快被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和省委组织部长蔡畅知道了。蔡大姐狠狠地批评了李才莲,并把池煜华接到省委机关,让小夫妻俩团聚在一起。李才莲深情地抚摸着妻子,满含歉疚地说:“煜华,现在前方战争正紧,多少红军战士抛妻别子,我作为党的干部,却带着家眷。别人会怎么看?又会怎么想?煜华,你能体谅我的苦衷吗?”“我懂,你说过,舍不得娇妻,称不得好汉,我不会拖累你!”池煜华说。
6天后,池煜华离别了丈夫,返回兴国。李才莲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煜华,现在战争很残酷,什么谣言都有。如果哪一天别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无论如何,你要等着我。革命成功了,我一定会回家。”“我等你!”望着妻子,李才莲拿出一面四方镜子,递到了池煜华的手中:“看见它,就如同看见了我。”说着,李才莲又脱下了一件白布褂子,“这件衣服你也带回去,给你,给弟妹都可以,你要帮我带大弟妹。”谁料想,这千叮咛,万嘱托,竟成了夫妻俩的永别。这面镶有木框的小镜子和那件白布褂子,就成了李才莲留给池煜华仅有的两件遗物。
不久,李才莲升任苏区中央局少共书记,而蔡畅同志亲手写了一张调令到兴国县委,要调池煜华到江西省委土地部工作,以便让他们夫妻团聚。然而,当池煜华回到兴国茶园乡教富村办组织关系时,却大病一场,只好留在地方上工作,先后担任了杨殷县委巡视员、茶园乡妇女部长等。 1934年,李才莲到兴国县布置红军撤退工作时曾写了一封信,要池煜华赶到县城会面,可惜等池煜华接信后赶到县城时,李才莲已走了。李才莲同项英、陈毅、瞿秋白、毛泽覃等人一道,被任命为苏区中央分局12名委员,红军长征北上后,留守在中央苏区打游击。1935年,李才莲在瑞金铜钵山壮烈牺牲,年仅22岁。
艰难苦寻心未了
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李才莲的叔父李文兰、哥哥李才万遇害的消息相继传来,池煜华更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了。终于有一天,有人悄悄地告诉她,听说瑞金铜钵山一带有红军和游击队活动。池煜华铁定了心要去找丈夫,她咬了咬牙把两岁的女儿托付给了家人,一路乞讨地踏上了漫漫的寻夫之路。她在铜钵山的丛山峻岭中转呀,找呀!一天,她在一个山坳上的茶亭里看到一张国民党的布告:悬赏五千大洋,买李才莲的人头。池煜华心头一阵狂喜,苍天有眼,谢天谢地,这不分明是在传递着她丈夫没有死的消息吗?她摸了摸穿在贴身处的白布褂和随身带着的四方镜,回到了教富村,开始了无尽期的等待。
然而,没有等回丈夫,不满3岁的女儿却突然夭折了。那段日子,池煜华的精神几乎崩溃了,整日里一言不发,她拼死拼活地劳作,想借此减少心中的痛苦。她等啊,盼啊,一直盼到1949年8月。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开进了兴国县城,她闻讯来到县城,守候在部队经过的大路上,整整三天三夜。可是一次次询问,一次次失望,没有李才莲的任何消息。
直至临终爱永存
一年,两年,十年过去了,李才莲依然杳无音信。岁月在漫长的等待中流逝,池煜华每天在丈夫送给她的那面小镜子前梳呀梳,青丝梳成了白发;每日在老屋前的门槛上望呀望呀,一尺多高的木门槛上磨出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吃饭,她要给才莲留一双碗筷;睡觉,她把留着才莲体温的白布褂子放在枕边;尽管已到耄耋之年,池煜华老人仍坚持戴上老花眼镜练写字,但她写得最多的,却是“李才莲”,这三个字写满了几乎整整一本日记本。 前些年,有关方面还拨出专款为她建了新居,可池煜华仍然固守在她和李才莲结婚时的那幢百年老屋里,房还是那房、床还是那张床、灯还是那盏昏暗的灯。村里很多人不理解,有人说她傻,也有人说她怪,有福都不会享。其实,人们哪里知道池煜华是在信守着不变的承诺,她曾亲口对丈夫说过:等他一百年。她坚信李才莲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回来。
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关方面考证当年苏区中央分局12名委员的历史身世时,发现惟有李才莲下落不明,这再次引起各地党史部门的关注。通过调查并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终于确认:当年在瑞金铜钵山壮烈牺牲的李才莲,老家就在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而池煜华就是李才莲的妻子。然而,当党史办的同志把这一情况告诉她时,池煜华却坚定否认。
面对着感天动地的一幕幕,人们实在不忍心用残酷的现实去撕碎老人的梦幻,于是,一批批来访者都开始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慰老人,一直到她去年夏天去世谁也没有再告诉她真相。
九天的相聚,七十年的别离,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之类的形容词已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多少情,多少爱,统统融进在她守望与等待之中,她等待的不仅是当丈夫的李才莲,更是当红军的李才莲,是革命成功胜利归来的李才莲,这是一种无悔的选择,这是一种永远的期待。凌传昌 潘毓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