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造成唐山交通、通讯全部中断,唐山人民陷入“与世隔绝”的恐慌。在指挥系统全部瘫痪的情况下,李升堂用耳听、眼观、头脑分析的办法,指挥来自全国30多个机场、13种类型的3000多架次救灾飞机起降,运出2万多名伤员,运进数十万吨救灾物资,最多的一天有356架次飞机起降,最短的起飞间隔只有26秒。对70岁的李升堂老人来说,1976年的飞行指挥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调度大楼倾斜30多度
李升堂时任空军驻唐山飞机场航行调度主任,地震发生后,他把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留在家中,自己跑去了调度大楼。眼前的景象让他呆住了:三层指挥大楼的8根柱子震断4根,大楼倾斜了30多度。机场南北两端两座导航台只剩下北侧的一座。6名指挥调度人员一死一伤。机场通讯、雷达、导航、气象设备遭到严重破坏,对空指挥系统全部瘫痪。
情况十分危急,但最急迫的是如何把灾情第一时间报告给党中央、国务院。由于通讯中断,无法与外界联系,在万分紧急的时刻,李升堂向副师长王文礼大胆提出,越权动用兄弟部队停放在机场上的运输机,派人去北京直接向中央领导报告唐山灾情。在得到同意后,李升堂立即去组织飞机起飞。
仅一架飞机勉强能飞
经过了解,通讯营还有一部超短波活动塔台指挥车没有完全被砸坏,机场跑道北头的导航台还能够勉强使用。
当时,机场只有一架运输机符合“复杂气象”的技术标准,在当时恶劣的气象环境下,这架来自西安某航校的里-2型飞机成为了唐山唯一可能起飞的“救命”飞机。随着一颗绿色信号弹升空,飞机很快滑出停机坪,向北京飞去。
这是唐山大地震后从几乎完全瘫痪的机场升起的第一架飞机,这架飞机后来成为了北京到唐山往返的专用飞机。飞机上的刘忽然、张先仁同志带着唐山人民的重托,与乘车飞驰中南海的报信第一人李玉林一起,把唐山灾情汇报给了党中央国务院。
建国后最大规模空运
唐山机场是一个中等机场,停机坪只能容纳十几架大型军用运输机。正常情况下这里一年也不过起降飞机300架次左右,但仅仅7月28日当天,机场就降落了50余架飞机,相当于平时两个月的总量。
全国性大规模的救灾工作已经展开,而唯一的运输通道就是空运。7月30日,国务院决定把唐山受伤的群众向全国11个省、市转运治疗。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运。李升堂说:“机场上外来飞机接踵而至,我不得不采用以小型飞机避让大型飞机;小速度飞机避让大速度飞机;直升机让其它飞机的办法,满足大量飞机起降的需要。”
据《信息时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