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震殇·警示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30年后,预报地震还得靠经验
· CFP382761793.tif
· (今日唐山)死难者遗体妥善处理 唐山震后无大疫
· 中国大陆处于地震活跃期尾期
· 50台点严密监视江苏地震
· 地震自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2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30年后,预报地震还得靠经验
  唐山地震过去了30年,现有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是否有大幅度提高呢?昨天,江苏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志生研究员告诉记者,如今的地震监测水平确实较以前有大幅度提高,但是预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地震预报在我国主要靠经验预报。南京市地震局叶伟承局长则说,精准预报地震暂时是不可能的,必须从预防抓起。

  

  预报地震比气象难

  变幻莫测的风云变化,气象专家已经能摸得差不多了,但地震预报却始终是一个难字,冯志生研究员将其简单概括为“上天容易落地难”。

  “气象专家能够做到精确预报,实际上靠的是丰富的观测资料,大量的探测仪可以将高空的水汽、湿度、云层的变化看得比较清楚,这样气象专家才能依照规律,对下一步变化做出判断,继而预报天气。”冯志生说,“但是地震预报就比较困难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只能监测到地球表面的异常现象及变化,但是专家更需要的是丰富的地球深处资料,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个有效的观测手段能够把地球深处的压力、断层看清楚,所以只能依靠间接探测手段推测,这就给预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冯志生还表示,地震的危害比气象更大,其预报往往慎之又慎,如果随意公开发布预报,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预报地震要靠经验

  尽管唐山地震已经过去了30年,但是地震专家不得不承认,地震的精确预报还没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冯志生研究员告诉记者,30年过去了,地震监测水平已经比70年代大大提高了,首先是监测内容、方法大大丰富了。现在的地震前兆监测包括地磁、地下水等等方面,观测仪器的精度也大大提高,过去仪器一天只能读几十个数据,而现在每秒钟都有新的数据呈报记录。其次,就是监测台站的密度比以前大,这就保证资料有了连续性,专家可以观测到更多的数据,丰富自己的判断。

  尽管监测手段大大提高了,但是精确预报仍然是可望不可及,中国的地震预报目前仍然主要依靠经验,经验预报的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典型准确预报例子就是197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的预报,这是世界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报。

  

  防震要以预防为主

  叶伟承局长说,上世纪60-80年代,工作重心是“监测预报地震,减少灾害损失”,而1998年实施的《防震减灾法》明确提出:“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法规。因为地震的脾气仍然没有完全摸透,目前只能做到地震中长期预报趋势,短期预报地震相当困难。

  叶局长说,例如南京是7度设防,这就要求工程建筑必须按国家标准施建,来不得半点马虎。快报记者 刘峻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