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封面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雕花时光
· q0707l.jpg
· 图片说明:张逸谈起他的明清雕花门窗收藏,头头是道。(陈英有文) 快报记者 齐天天 摄
· q0707e.jpg
· q0707naa.jpg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2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雕花时光
  故事

  封面

  从苏、皖、浙、赣各地“请”回来的各式明清家具将张燕的家装扮得古色古香,尤其是那些布满纯白墙面的明清雕花门窗和匾额,浓浓的古朴与沧桑气息透过这些雕花门窗的空隙扑面而来……

  “说来也许你不相信,我们每次走进安徽的一些村落,看着青瓦白墙、重门深院,都会有一种亲切感,仿佛自己很多年前就住在这里……”张燕用一种近乎陶醉的口吻叙述着自己的收藏之路。

  【封面故事】 雕花门窗 (有图,齐天天摄)

  家,也是雕花门窗陈列馆

  走进张燕的家,如果不是事先得知主人爱好收藏明清家具,特别是雕花门窗,你会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时空。客厅里,纯白的墙面没有任何修饰,映入眼帘的是四扇原木色的雕花“大宅门”并排倚墙而立,上横一黑漆匾额,刻有行书“修竹山房”四个描金大字,对面的墙上布着三扇侍女花鸟木雕花窗。

  其他房间的布置与客厅无异,各色花窗、雕花大宅门、匾额抬眼可见,布满墙面。来到阁楼,这里更称得上是一个小型陈列馆,不止墙面,连阁楼的斜顶都被主人装饰上一扇花窗,美其名曰“天窗”,浓浓的古朴与沧桑气息透过这些雕花门窗的空隙扑面而来……

  这套位于6楼、带楼阁的房子是两年前张燕夫妇为了安置自己的“宝贝”而买的,他们收藏这些古旧门窗和一些家具已经10年了,东西多得实在放不下,“以前只能堆在阳台、储藏间、床底下,丝毫不能体现这些东西的美感和价值,所以我们才狠下心来为它们置一个新家。”

  花了三个月,他们亲手装修自己的房子,将一扇扇门、一页页窗固定在墙面上。大功告成后,“我们经常什么事也不做,一面面墙看过去,触摸每一扇门窗。甚至有时候大半夜突然醒来,把灯打开,看这些门窗,看够了再睡去。”夫妻俩对这些雕花门窗已经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

  “从窗花的疏密程度可以看出,这扇窗是明代的,用樟木做的……你看它的工艺多么精细,多漂亮!”张燕的丈夫张逸向记者介绍起每一件“宝贝”,从门窗的朝代到材质,再到工艺,都能侃侃而谈,且深深沉醉其中。

  收藏是一种缘分

  名字仅一字之差的张燕与张逸夫妻,身上有太多默契的地方,都喜欢古代文化、历史、艺术,尤其在对明清雕花门窗的爱好上。

  而让人略感吃惊的是,张逸学的是机械,从事房地产策划与销售,而张燕曾是一名医生,而现在他们都已舍弃自己的“正业”,专心“不务正业”起来。

  谈及为什么会收藏明清家具和门窗,张燕说是缘分。10年前,张逸从朝天宫抱回来一个凤凰雀替,自此,夫妻俩便迷上了这方古木散发出的独特气息与文化韵味,“从此便与这些古旧木质玩意儿结上了缘。”而张逸的回答更加幽默,“我和太太都喜欢家具,但是发现实木家具太贵,于是我们想到另独辟蹊径,去淘古人的东西。”

  张逸总是带着妻子全国各地去跑,皖、浙、赣一带常去,一人一个小推车,一个背包,便出发了。火车换汽车,汽车换三轮车,三轮车之后就徒步,他们的目的地是遥远偏僻的农村,越是这样的地方,越能淘到价格不贵的好东西。

  “有时候,我们跟农民商量,出钱把他们的窗户全部换成铝合金的,把他们的旧门窗让我们带走。”农民们当然乐意,于是“交易”常常成功。更多时候,他们是趁那些村落拆旧房、盖新房的时候去,农民们拆下来的旧门旧窗,夫妻俩视为宝物。

  也有些偶然得之。2001年的一天,夫妻俩在家看电视,听到“沧波门”这个地名,便突发奇想去看看。早上9点出发,两人徒步走了1个多小时,到了沧波门却发现一无所获,垂头丧气往回走时,拐进一家钟表店,同60多岁的老板聊起自己喜爱古代家具,老人便说:“我家有些东西,你们去看看。”果然不虚此行,老人家有一张保存完好的雕花大床,是他奶奶的陪嫁品,老人开价几百元,张逸觉得这样的价格唐突了好东西,他掏空身上所有的钱给了老人,大约是开价的两倍。

  将床拆散运了回来,两人清洗到深夜1点才睡,5点因为兴奋又醒来了,花了4个小时将床装好,已是9点。“这就是缘分。”张逸也同意妻子的“缘分说”。

  “我们请回来很多好东西。”张燕用了一个特别的字眼“请”,她解释说:“买是用钱,而请是用心的。”他们“请”回来的有几十件工艺考究、材质优良的雕花门窗、榉木书柜、红豆衫木书橱、樟木雕花床、红木交椅……每每谈及这些“战利品”,张逸好不得意。

  “这几年花在这上面的钱买一辆广州本田不成问题。”张逸夫妻并非大富之家,为了收藏,他们总是趁换季去大采购一次衣服,然后5年内不用再买;买菜总是在菜场快收摊时,因为便宜;然而碰到让他们眼睛一亮的家具,几万元的价格,他们相视一笑,“买吧,买吧。”互相劝说,生怕对方反对。

  汰粗存精开小店

  刚开始收藏,夫妻俩虽喜爱,却都是门外汉,自从错买了一把被锯了腿的太师椅之后,便决定“发奋读书”。如今夫妻俩已经买了成千上万册古代家具、古代文化方面的书籍,并将那把椅子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引以为戒。

  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了解的古代家具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现在两人对家具和雕花门窗的材质、工艺、以及背后传达的文化内涵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只是东西多了,家里放不下了,夫妻俩不得不考虑转让掉一部分,去年他们在清凉山的古玩旧物市场开了一个店,取名“修竹山房”,将一部分家具、门窗放到店内出售。“东西多了,也有审美疲劳,这也算汰粗存精吧。”

  但是他们与一般的商人不同,“我们一定要给这些东西找一个好的下家。”所以他们挑选顾客,大多数顾客是有艺术素养的大学老师、文化人,而对一些想用这些东西来赚钱的纯粹商人,他们拒绝将东西出手,拒绝的方式就是将价格开得超过他们的底限,让他们知难而退。

  不过1年时间,张燕、张逸的“修竹山房”已颇有些名气,夫妻俩也决定这么走下去,一方面他们会继续出去“淘宝”,另一方面给一些“宝贝”找好的下家。

  当记者问,出售这些曾经钟爱的东西会不会心有不舍,张燕夫妻皆认为,收藏过,甚至只是看过,便是有缘,他们从不为这些东西拍照留恋,因为全都记在心里,但即使再有缘也只是生命中的过客,有聚有散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见习记者 陈 英/文

  快报记者 齐天天/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