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6版:副刊·嗑书
3上一版  
PDF 版
· 用生命记录时代
· 《我的侦探路》
· 唐朝的文人 与明朝的皇帝
· 六寻彭加木
· 《在疼痛中奔跑》
· 《“生活江苏.com”读书频道新书等你读》
· 谢军开车记
·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28 日 星期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用生命记录时代
  《睿思》7。28《嗑书》之书评《用生命记录时代》

  1942年,《法兰西组曲》的作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她十三岁的女儿德尼斯带着一口母亲的箱子到处逃命,里面装着的正是本书的手稿。六十年后,德尼斯将之整理出版,旋即轰动西方,并获2004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大奖,法国的《世界报》评之为“一部横空出世的杰作”。《法兰西组曲》让我们想起传奇这样的字眼。

  但真正的作品并不只由传奇铸就。《法兰西组曲》引人关注,当然首先是由于它直接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兰西。由于作者本人亲身经历了1940年夏天开始的巴黎大逃亡并藏身于摩万的一个小镇,本书就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相当真切的历史画面,虽然小说并不等同于历史本身。全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六月风暴”卷。其中内米洛夫斯基为我们呈上了战时巴黎人的群像,包括大资产者佩里冈一家,法兰西学院院士科尔特和情人,银行小职员米肖夫妇与艺术收藏家朗日莱等人。而作者对战争的思考也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并逐渐强化。

  在作者刻画的群像中,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大作家科尔特与小职员米肖夫妇;我们或许有理由视之为人群中的两极代表。大人物科尔特先生也痛恨战争:“他痛恨战争,战争威胁的不仅仅是他的生命和他的舒适自在,战争每时每刻都在摧毁他的虚构世界,惟一令他能够感到幸福的世界,这种摧毁,仿佛喇叭那刺耳、可怕的声音一般,使得他辛苦建造的、隔绝他与外界的脆弱的水晶城墙轰然坍塌。”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感谢上帝,我到哪里都很有名,我想应该是这样!”

  小人物的战争就不一样了。在遍布死亡的逃命途中,米肖太太向她温和的丈夫喊出了自己朴素的抗议与迷惑:“为什么苦难总是针对我们的?要么就是针对我们这一类的人?针对普通人?针对小资产阶级?不管是战争爆发,法郎贬值,失业增加或是革命爆发,别人都能从中得到利益。被压垮的总是我们!为什么?我们究竟做了什么?我们要为所有的错误付出代价。当然,别人不会怕我们的,我们!工人可以自我捍卫,富人有的是力量。而我们呢?我们是可以被压榨的温驯的羊羔。谁告诉我这是为什么?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不明白。”正如大人物们认为的那样,这次大战“并非什么史无前例的激变……只能深深地触及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内米洛夫斯基具备伟大作家的天赋。她并不想充当全知的上帝。在小说中,她坚定地站在普通人一边来看战争,看亘古罕见的灾难。“要坚定米肖一家人的形象。他们总是倒霉,但是只有他们才是真正高贵的人。”在其1941年6月30日的笔记中,内米洛夫斯基如是说。所以我们看到,在她笔下,法兰西院士兼大作家如此平庸,艺术收藏家如此卑劣。一定要指明的是,作者叙述的镇定,思想的自我。于是表面的矛盾出现了:身为犹太人并死于针对犹太人的集中营,她并不为犹太人辩护;身为成功的小说家,她并不宣扬文化;身为法国人,她说希特勒的想法就是当年拿破仑的想法———这话有谁敢说得出口?用她在笔记中的一句话来说,我们甚至可以称这本《法兰西组曲》为“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赠给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孤独之酒”。正是这酒,使她超越了那个悲惨喧嚣的时代。

  胡不适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