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克隆”国宝
· 总共用了5吨多泥土
· 鼎上印着 谁的脸?
· 给蒋介石的生日礼物
· 商王尤爱“司母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2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总共用了5吨多泥土
  既然是“泥范铸型司母戊大方鼎工艺研究”实验室考古,泥土至关重要,在南钢的厂房内,记者看到了一袋一袋的泥土堆积着。负责这次克隆工程的王金潮说,克隆司母戊大方鼎总共用了5吨多泥土,这些泥土都是从河南商代文化层地下28米深处采来的。不过,和南京的泥土相比,虽然抗高温,但是粘合力差,只适合在秋天工作。当时,南博的专家把“古泥”运到南钢厂后,为了增添它的耐性和粘合力,特意把它们放在一个池子里“养”了20多天,同时还要不断增加养分,比如植物纤维、人的头发……

  3000多年前,司母戊大方鼎是在一个深和宽达2米的暖坑内进行作业的,为了和古代浇铸的方法一模一样,王金潮企图也找一个暖坑,但没有一个厂家愿意在自己的厂内挖一个大坑,他只好放弃,最后,把场地改在了南钢。

  没有了暖坑,温度就难以控制,王金潮说,要想泥土不太潮湿,不会开裂,最好是在秋天进行,因为秋天的温度相差最小。不巧的是,去年年底,当专家们把浇铸大鼎的内外模具都做好的时候,正碰上南京最低温———零下11℃,第二天早晨,专家们打开厂房一看,吓坏了,1米多高的泥坯全裂了,地上是一摊泥。

  也许是被裂模的经历吓坏了,于是专家们特意找了一家保险公司,为整个“克隆”过程投保,保金是8.3万。王金潮的合作伙伴王丰陵告诉记者,为了防止失败,他们特意制作了两套泥模具。他说,当泥土做成的内模和外模都就位后,铜水就顺着模具一个鼎腿流下去,然后是焙烤、浇铸过程;等鼎腹和腿都完工了,最后加工鼎耳,共用青铜800多公斤。

  南钢厂内、“克隆”的司母戊大方鼎旁,记者确实看到了庞大的模具,需要好几个人才能抬得动。王丰陵让工人掀起了最上层的鼎腿,顺着缝隙往里看,可以看到泥制的模具上有各种纹饰。王丰陵得意地说:“很久以前,大家都认为鼎腹和鼎腿是一次性做泥坯的,其实不是,是先做鼎腹然后做鼎的腿,两次加工而成。而之所以需要两次,是因为鼎腹需要的泥就要370多公斤,加上鼎腿,总重800多公斤,在3000多年前,古人是没有办法抬动的,所以,是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