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9版:副刊·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陆观
·
·
· 连载 7月24日见报 明朝十七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2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陆观
  连载 7月24日见报 我在白宫当记者

  美国总统的女邻居

  宾夕法尼亚大道的人行道上,矮小的她站在两幅标语牌之间。每次去白宫参加记者招待会,我都要经过那里,都要遇见她。在暴雨中,在炎炎烈日中,在冰天雪地里,她永远坚守在那里。有人说她是白宫的“守望者”,有人说她是美国总统的邻居。

  最初,我觉得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无家可归者,一个落魄的人,失去了亲人的爱,失去了温馨的家,流落到这里,在这个游人如织的地方乞讨为生,也许是由于忽略或者偏见,也许是因为担心她会像别的乞讨者一样追着要零钱,每次经过那里,我总是试图避开她。

  后来,偶尔走近她的“阵地”,她拿了一份《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张关于她的照片复印件送给我。报纸的日期是1993年3月9日,照片是我的同事、原新华社驻华盛顿摄影记者樊如钧拍摄的。照片说明上写道:“美国妇女康塞普赛昂·皮奇奥托,从1981年8月1日至今一直在白宫对面的草坪上宿营,以宣传和平,反对战争。”

  看了这份复印件,我倍感亲切,而且对这位矮小的女人顿生敬意。屈指算来,她已经在这里度过了数十个春秋。此后,我再路过那里时,总是主动和她打招呼,顺便也聊几句,有时将身边的硬币递给她。

  盛夏的一个中午,气温接近40摄氏度,华盛顿好像在下火。我来到宾夕法尼亚大道,远远地看见她站在热浪中,依然戴着厚厚的假发套,身穿浅黄色短袖衫和长裤。由于天太热,参观白宫的游客很少。她孤零零地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标语牌,好像在思索什么。我走近她,她马上和我打招呼。

  两个一米多高、约一米宽的木制标语牌是她最重要的财产,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们。两块木板后面分别用两根木条支撑着,木板漆成了黄色,木框全漆成了绿色。康塞普赛昂告诉我,这是7年前,一位素不相识的朋友帮她亲手制作的,她自己买来油漆,漆成了现在的颜色,黄色鲜艳,这样容易吸引游客;绿色则象征和平。

  木板从上到下都贴满了反对战争、反对核武器的各种照片和文字,连标语的木框上也用英文、阿拉伯文、日语、中文、俄语、德语和法语等十几种语言写满了“和平”的字样。

  标语牌之间就是她的家,那里堆放着她的衣物、水瓶、塑料桶和其他一些生活用品,一个塑料口袋里装满了各种剪报、复印的传单等,在标语牌后面摆放着她创作的“和平石”。在石头上作画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她捡来不少石头,自己花钱买了油漆。她最喜欢用的是绿色和白色。“和平”是她所有油漆画的惟一主题,鸽子、地球是她“和平石”的中心内容。摆在标语牌下面的石头油漆画大大小小,上面画着绿色的地球和白色的鸽子,有几块石头上还用中文写着“和平”二字。

  她反复告诉我,这些石头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为了告诉所有到过这里的人热爱和平,一些游客向她捐款,她便将石头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几名游客来到标语牌前。她立即走过去,提醒他们不要在那里停留。她对我说:“我允许大家在这里照相留念,也可以阅读上面的内容,但不喜欢他们停在这里,挡住别人的视线。有些游客就是没眼色,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听得出来,她是一位十分严谨的人,从她画的石头油漆画上就可以看出她一丝不苟的性格。

  “我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她说,“如果我愿意,我可以随时离开这里,去找工作、挣钱、租房子,有一个家。但我选择了这里,我愿意以抗议为生,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纪实文学

  袁炳忠 著    重庆出版社友情推荐

  这是一部作者亲历美国白宫、波黑战场、阿富汗战场的采访札记, 将作者在白宫做记者时对美国政治、社会、外交、文化进行近距离观察的心得娓娓道来:有现在已经90高龄的白宫女记者的趣事,有在白宫外抗议了30年的移民的辛酸故事,有对美国克林顿、布什总统的比较分析,预测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等等,部分篇章曾获得国家新闻奖。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