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封面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大厨
· sxh0719d.jpg
· sxh0719c.jpg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中国大厨
  胡长荣 ,百年老店绿柳居第一家店的首任店长、名菜素烧鸭的创始人、先后做过中国驻二十四个国家大使馆的主厨。

  艰辛从艺六十多年,毕生心血写成了一本本菜谱,却苦于无人赏识、无处出版。豆腐、绿豆糕、麻团、桃酥、月饼、泡菜……八十二岁的胡长荣全都精通,然而这些传统手艺正在失传,胡老不禁黯然神伤。

  【

  【

  (封面)中国大厨(施向辉有图)

  胡大厨值班

  使馆人均长胖2斤

  昨天,记者来到胡长荣位于大光路50号的家。在世界各地奔波了一辈子,胡老如今仍旧住在70平米的公寓里,房间显得有些局促,墙上挂着好几幅放大的照片。“这张是在法国拍的,那时候我多年轻!”胡老凝视着照片中的自己,感慨地说。

  1965年,胡长荣调入外交部,被派往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做主厨。他说:“大使馆里一般有两三个厨师,多的四五个,我是大使的厨师,有时还要做宴席。”大使的伙食和所有工作人员是一样的,早饭喝粥、吃点心,中午三菜一汤。他告诉记者:“大伙儿都希望轮我值班,这样他们就可以长2斤肉了!”

  胡老从切菜到装盘,每道程序都自己动手。红案、白案,冷菜、热菜,中餐、西餐、糕点,他样样精通。“国外买不到中式的糕点,外国客人又都爱吃春卷,我就买原料回来自己制作春卷皮。”胡老说,“很多使馆厨师不会摊,不是粘在锅上就是弄破了,我在伊拉克时,就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教驻伊朗大使馆的厨师摊春卷皮。”

  胡长荣16岁时在夫子庙的一处川菜馆学徒,虽然学的是川菜,但他爱动脑筋钻研,什么口味的菜都难不倒他。“大使早上喜欢喝豆浆,使馆的年轻人却爱喝咖啡,这两样也都是我自己熬。”胡老说,别人需要吃什么菜,他就能做出什么菜。西方人不习惯吃烧菜和炒菜,胡老做起西餐也毫不逊色,“西餐讲究煎炸烤熘,我烤的鸡就跟肯德基、麦当劳的一样!”

  国防部长

  为沙拉鱼“折腰”

  中日建交2周年时,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宴请日本大使,胡长荣就做了一道日本人最爱吃的八宝干烧海参,还在旁边刻了“中日友好”的字样,日本大使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民万岁!”

  “工作要用心,客人喜爱吃什么,我们心里一定要有数。”胡老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他常常向服务员询问客人的反映,以便进一步改进。在伊拉克工作时,他试着烤过一次羊肉串,按中国人的习惯放了大蒜去膻味。可当地人告诉他,他们吃的就是这味,他才恍然大悟。第二次烤羊肉串是在一次宴会上,伊拉克外交官吃了胡长荣烤的羊肉串,连声惊呼:“跟我们的烤羊肉串没有区别!”

  胡长荣退休前在意大利工作了3年,当地人也很讲究饮食,对菜的要求很细。“意大利人爱吃一种沙拉鱼,每次招待会我们都要去当地的饭店订购,一条鱼就要花掉1000美元!”胡老很是心疼,便悄悄来到当地的饭店“偷师”。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胡老得意地说:“一看就全明白了,还没我们的中餐复杂。把鱼肚剖开用开水一烫,用盐腌制,涂上素油,再用沙拉摆成各种花,浇上色拉油,用纸蒙好放进冰箱里,意大利人就爱吃这个!”

  那年的国庆招待会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外宾,胡老亲手为客人做了100多道菜,其中包括意大利人爱吃的沙拉鱼。当时的意大利国防部长把盘里的沙拉鱼吃得精光,而胡长荣的话更让他感到吃惊:“我做10条沙拉鱼,总共才花了1000美元!”

  腿肿了

  就把上厕所当休息

  在国外工作了20年,胡老有18个春节没回家。他说,工作要尽心尽力,要耐得住心里的寂寞。早晨为每个人准备好丰盛的早餐,晚上还要等晚归的外交官,为他们熬一碗鸡粥或鱼粥。“妻子小孩在南京,长期不能团圆,这么多年没能照顾他们,我在国外也要自己缝补衣服。”他有些感伤,“每到八月十五,老伴会带着孩子们对着月亮敬酒,我把使馆的酒席准备好,就自己找个角落抽根烟。”想到已去世12年的老伴,胡老的眼睛红了,遗憾地说:“她没能享到福啊!”

  胡老平时也总换着花样给自己和家人做好吃的,虽已82岁高龄,却依然红光满面、声如洪钟,只是腿脚有些不灵便了,站起来时显得很吃力。“做厨师很辛苦,到了晚上,两条腿根本动不了。回到房间,一坐下就睡着了,衣服都没脱。”他说,“腿肿了,我就把上厕所当成休息。在厕所里一坐就是半个小时,让腿放松放松。”

  一阵叹息

  传统手艺无人接班

  1984年退休后回到南京,胡长荣在秦淮区烹饪学校教了不少学生。他告诉记者,自己还是百年老店“绿柳居”素菜馆的创办者之一,名菜素烧鸭就是他所创制的。“做素烧鸭的豆皮一定要软,把豆皮放进煮好的汤里泡一泡,铺开后两头一叠,合起来用牙签别好,麻油煎一下,看起来就像烧鸭的皮一样。再放进卤子里泡,上午做好了下午或晚上吃,一咬就能冒出卤汁来!”说起自己创制的菜肴,胡老滔滔不绝。

  八宝干烧海参、沙拉鱼、彩色鱼米、荷花鱼肚、乌龙戏珠、盐水鸭、扇面豆腐……这些中西各式佳肴都写在了《热菜创新造型》的手稿里,胡老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拿出来,封面和内页都已破损、卷曲。1994年7至8月,他用铅笔淡彩描绘出了每道菜的造型,并详尽地写下了每道菜的原料、配料、调料、制作过程以及特色。胡老是业余高中毕业,写一道菜的制作工序就要花掉他一整天的时间,他焦急地说:“我肚子里全是菜啊,不写出来可惜!”

  在胡长荣的记忆里,16岁那年的夫子庙总共有70家餐馆,其中60多家经营的都是“京苏大菜”。“现在街上全是杭帮菜、川菜,正宗的南京菜不行了,没剩下几家。”胡老一阵叹息,“可惜我找不到接班人!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了。”

  快报记者 夏天

  见习记者 杨扬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