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上坊大墓将建博物馆
· 聪明“巨脑” 可测千年气候
· 华海门前的老外.jpg
· 古建筑安检 防雷公袭击
· P7153267.JPG
· 触摸屏上动动手 就知路咋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1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古建筑安检 防雷公袭击
  (倒头)古建筑安检 防雷公出击

  2005年4月29日晚6时,苏州紫金庵内的一棵银杏树冠突遭雷击,雷电击中紫金庵罗汉堂隔壁墙体,造成电线短路起火,幸好被值班人员及时发现,保住了紫金庵。

  眼下已经进入一年的雷暴高发期,如何保证南京古代建筑的安全,又不破坏外貌风格?昨天,江苏省防雷中心的专家介绍说,苏州地区刚刚完成了紫金庵的防雷保护,其实南京不少文物保护重地都精心安插了避雷设施,不过,他们仍然没有完全知晓古代一些精妙防雷设施的全部秘密,因此现在检测起来有时有无从下手之感。

  借助大树巧妙排雷

  栖霞山的一个古建筑属于二级防雷保护单位。专家勘探了该建筑后,发现此建筑依山而建,是个比较容易遭到雷击的地方,为了不破坏整个房宅的风格,防雷设计人员将避雷针安在了附近的一棵大树上,而且经过周密的计算,整个建筑都处于了防雷的“安全区域”之内,由于大树枝叶繁茂,所以一般很少能有人发现这个隐蔽的避雷针。

  专家对高塔无从下手

  防雷古来有之,一些古塔的尖顶涂着金属膜,高大建筑物的瓦饰制成动物形状,甚至漂亮的飞檐翘角,都可以说是一种避雷设施。江苏省防雷中心检测部副主任杨宾工程师说,古人将一些防雷做得相当巧妙,但也给他们出了难题。比如位于中山陵的灵谷塔,民间俗称“九层塔”,由于塔身太高,尖顶的针状防雷物无法进行防雷检测,而接地部分又从塔壁内部引下,外表根本看不到,令检测人员无从下手。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乘着塔身大维修的时候,在脚手架上做勘测。

  古建筑最怕直击雷

  古代建筑最怕的还是直击雷,雷电直接击打文保建筑,具有极强的破坏性,由于直击雷喜欢挑“大个子”,因此对于文保单位来说,塔顶、高大的古树都容易成为雷电的落点。专家介绍,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地面热气团容易产生,然后升至高空发生强对流天气,与农村相比,城市更容易产生雷电现象。江苏某城市12月31还曾有雷电天气现象的记录,因此,隐藏在城市里的文物保护单位更需要防雷的保护。

  快报记者 刘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