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江苏省检察系统第一位女法医,已经亲手解剖过上千具尸体;她和普通女性一样,爱漂亮、爱逛街,有个幸福的家庭。她叫刘萍,南京市检察院技术处法医,人称“刘一刀”。
(一)
生在南京、长在军营的刘萍,是南京一家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高材生。1993年夏天,大学毕业的刘萍听说南京市检察院要招法医,便笑嘻嘻地去报了名。因为早就知道一般单位都不招女法医,刘萍对这份工作并没抱多大希望,但一周后她却意外地接到了录取通知书。直到这时刘萍才知道,自己竟然是江苏省检察系统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法医。
因为法医特殊的工作性质,常年与尸体打交道的刘萍不能戴口罩。刘萍说她永远记得,自己被尸臭熏吐的那次经历。“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我突然接到通知,要去殡仪馆解剖一具尸体。死者是工伤而亡,尸体被家属用塑料布里里外外包了三层,在工地上放了一周才送到殡仪馆,已经高度腐烂了。当我一层层将塑料布打开后,一股恶臭扑面而来,熏得我几乎窒息。我本能地扭过头,胃里却早已是翻江倒海,我只能赶紧跑到外面去呼吸几口新鲜空气,然后继续回到尸体边去解剖。”
这样的事情,刘萍经常遇到。时间久了,她也渐渐“木”了。刘萍说,现在的她早已是“刀枪不入”,“解剖完尸体后照样吃肉,一点不耽误!”
(二)
在常人的眼里,殡仪馆总是多少让人有些害怕,可女法医刘萍却是殡仪馆的“常客”,三天两头去殡仪馆解剖尸体,“最多时我一个礼拜去过四次殡仪馆”。
1997年8月的一天凌晨,正在家里休息的刘萍接到通知,让她立即赶到南京市殡仪馆去检验一具尸体。刘萍赶到后,发现解剖现场的光线太暗,根本无法开展工作,便急中生智将自己的汽车车灯打开照明。子夜时分,殡仪馆里寂静无声,只听见刘萍的解剖器械偶尔发出一些声响。三个多小时后,解剖工作终于结束了,刘萍和两名办案人员开车离去。路上,一位男刑警感慨地告诉刘萍:“你胆子怎么那么大?今晚你可是在诸多尸体中开展的工作啊!”刘萍听罢,淡然一笑,回答道:“那时候只顾着干活,哪会想那么多啊!不想,自然也就不怕了。”
刘萍说,前几年因为工作条件的限制,她几乎80%的工作时间是在殡仪馆度过的,每次少则两小时,多则八九个小时,“去殡仪馆的次数比菜场多得多!”
(三)
法医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有时一个小细节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刘萍说。2005年12月的一天晚上,南京某小区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一名男子被人砍伤背部,砍人者被以涉嫌故意伤害罪提请移送审查起诉。在进行证据审查时,刘萍发现有关部门在进行现场勘察时,没有按规定将伤者事发时的伤口长度用标尺固定下来,导致后来的伤口长度根本达不到法律所规定的伤害程度,便果断提出“不能起诉”。经过有关部门再三审核,最终采纳了刘萍的意见。
1998年大年初一上午,南京某监狱的在押犯人刘某突然在监区里猝死。因为家属前一天下午刚刚会见过死者,觉得死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好,便怀疑死者会不会是被殴打致死,于是向南京市检察院提出进行法医鉴定。刘萍在对尸体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解剖、分析后,认定其死于“青少年猝死综合征”。半信半疑的死者家属将刘萍的分析报告拿给相关医学专家去看,得到的答复是:“这份报告无懈可击。”家属这才完全信服了。
刘萍用自己严谨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业务素质,一次次准确揭开疑难案件的真相,成为江苏法医界赫赫有名的“刘一刀”。去年五一节,刘萍被评为2003-2005年度南京市劳动模范,这是当年南京市检察系统惟一的市劳模。
(四)
参加工作13年,刘萍已经亲手解剖过1000多具尸体。因为南京市检察院只有两位法医,刘萍和她的同事常常不得不连轴转。
2000年大年初二,她和丈夫刚回娘家,单位的电话就来了,让她“速回,有案子”。那天,刘萍一直忙到次日凌晨才回家。去年五一节,她和丈夫去皖南旅游,刚到第二天就接到了单位的“召回电话”,刘萍只能收拾行李往回赶。刘萍说,别人都盼着过节、放假,而她最怕放假,因为越是节假日突发事件越是多,“我一直将放假称为‘假放’,意思是假如没有事,我才能放心休息。”刘萍如是说。
刘萍的丈夫是位教育工作者,平时对妻子的工作性质并不完全了解,因为刘萍一直不愿意多说自己的工作。直到两年前的一天,丈夫所在学校出了一起意外事故,负责处理此事的丈夫才真实感知了法医的工作。“那天晚上,他回来后告诉我,原来你平时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工作啊……”刘萍说,那次经历,让丈夫对她的工作多了一个直观的了解,也更加理解她了。
工作的特殊性,并不能磨灭刘萍的爱美之心。有空时,她还会拉上几个同事一起去逛街,和所有爱美的女性一样,刘萍也会为了买一件漂亮衣服而跑断腿。
刘萍对美有一种别样的想法。喜欢动脑筋的她,常常爱在衣服上点缀一些小饰品,一只搭扣、一个蝴蝶结、一条丝巾,就能在不经意间,让她平添几许妩媚、几多风采。
快报记者 丁岚/文
赵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