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生下三胞胎 聋哑夫妇又喜又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1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生下三胞胎 聋哑夫妇又喜又愁
奶奶和外婆正在照料三个刚刚出世的宝贝

  昨天,对于南京六合桥西村聋哑夫妇王沈兵、董云霞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妻子早上在六合人民医院产下了三胞胎。看着呼呼大睡的三位千金和完成“壮举”的妻子,王沈兵脸上露出了笑容。

  三个宝宝呼呼睡大觉

  昨天上午,六合人民医院产妇病房里热闹异常,很多人都涌进病房,看望董云霞和她刚生下的三个女儿。病房里,孩子的奶奶和外婆正忙碌着招呼客人,并细心呵护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记者在病房看到,紧靠董妈妈旁边的一张大床上,三个孩子并排躺着,眯着小眼睛,正呼呼地睡觉呢。

  病房里其他产妇的孩子都是放在婴儿床里的,由于董妈妈产下的是三胞胎,病房里如果同时放三张婴儿床,就会太拥挤,所以护士就把三个孩子放在她旁边的大床上。孩子父亲王沈兵不时对前去看望的客人比划着。孩子奶奶说,他的意思是不让别人碰孩子,说话要小声点,孩子和母亲都在睡觉,不能吵着她们。

  董妈妈由于刚接受剖腹产,身体比较虚弱,正在休息。可能是急于看到自己的宝宝,手术后的她没多久就苏醒过来了。王沈兵见妻子醒来,立即跑到妻子床前比划起来。几个手势下来,董妈妈扭头朝旁边的孩子看了看,夫妻俩开心地笑了。

  老师牵线聋哑夫妻结缘

  孩子奶奶说,他们是南京六合桥西村人,儿媳是六合横梁人,夫妻两个都是聋哑人。10年前,两人从六合聋哑学校毕业后,都到当地一服装厂工作。在校时,两人就好上了。两年前,经学校原来老师牵线,两人结成连理。

  “兵娃在家里是老大,下面还有个弟弟在南京上大学。本来他并不是聋哑人,三岁前不但会说话,还挺逗人喜欢的。三岁那年,得了一场小病后就成了现在这样”。

  据了解,王沈兵刚满三岁不久,患了中耳炎,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很差,家里又穷,只好在村卫生所治疗。打了一个多月消炎针后,总算治好了中耳炎。但随着王沈兵一天天长大,父母发现他变得沉默寡言了,后来叫他,他根本不理。这时,家里人才知道他变成了聋哑人。

  王沈兵的母亲说:“兵娃12岁时,我跟他爸商量着,把他送进了六合聋哑学校。在学校,兵娃遇到了跟他遭遇一样的董云霞,两人很快成了要好的同学。上学时,兵娃经常把云霞带到家里来玩。在学校,两人学习了手语,还学了一门手艺———裁缝。五年后,两人从学校毕业,同时在六合一服装厂找到了工作。”

  董云霞的母亲说:“两人在学校期间关系很好,毕业之前都喜欢上了对方。两年前,经过他们老师的牵线搭桥,两人就走到了一起。虽然双方家庭都很困难,但两人都在服装厂上班,每人每月都又四五百块钱的收入,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抚养孩子是头等大事

  结婚后第二年,董云霞怀孕了,到医院孕检,发现是三胞胎,得知这一消息后,全家人脸上都乐开了花。但随着妻子肚子的渐渐隆起,夫妻俩脸上的愁云也开始密布,因为两人担心孩子出生后,也跟自己一样是聋哑人,并且一生就是三个,抚养也是一大难题。

  起初,王沈兵的父母坚决反对生下三胞胎,但他丈母娘坚持要生。后经商量,最终还是决定生下三胞胎。

  因为两家一共只筹集了6000多元钱,为了节约住院费,三天前,董云霞肚子实在痛得受不了了,才住进医院。

  考虑到是三胞胎,又属于早产,医院研究后建议实施剖腹产。昨天早上八点半,随着三声啼哭,三个女婴相继出世,老大和老二体重各2000多克,老三稍微轻些,1500多克。

  孩子出生后,奶奶按照先前商议的结果,按照出生顺序,依次给孙女取名为王高飞、王远飞和王同飞。但是如何抚养三姐妹,成了难题。都靠母乳喂养,肯定吃不饱。但仅靠王沈兵一人在服装厂每月500元的工资,孩子的奶粉钱都不够。为了住院生产,两家竭尽全力才筹集了那点住院费,还不知道够不够。目前,孩子的抚养问题,成了两家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快报记者 李绍富 文/摄

  (叶先生报料奖150元)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