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中国·焦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国企养足球 烧钱何时休?
· 中国足球.atif.tif
· 国企足球俱乐部反对退出
· 国企“烧钱”不心疼?
· 三年五载循序渐进退出
· “豪门”每年开支达亿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豪门”每年开支达亿元
  自从1994年以来,经营过足球俱乐部的企业或单位约有40家。如果再算上那些冠名球队的企业,那么,与甲A、中超职业联赛有关系的企业超过了100家。近年来,不断有国企退出足球,例如红金龙集团、红塔集团、华晨集团、平安保险、全兴集团、青岛颐中等。

  记者采访的多家俱乐部均表示,中国职业足球的成本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快速提高,职业化之初几百万元就能养活的球队,已经发展到没有几千万元根本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地步,像山东鲁能泰山、上海申花等“豪门”俱乐部的年度开支,更是高达亿元以上。

  山东体育科研中心研究人员王立红说,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不到一万元人民币,而一个球员的年薪可以达到上百万元,购买一个球员也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这就是各家俱乐部竞相炒作的结果。据统计,甲A球员的年薪是中国人均年收入的130倍,而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世界顶级足球联赛,球员收入与普通人群的收入差距最多也不过30倍。公款的介入让一些投资人花着国家的钱不心疼,拿着国家的钱哄抬物价。如果由民营企业老板来经营球队,那么,他们在花自己的钱之前一定会三思而后行,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恶意炒作。

  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营销中心副主任许勇曾任四川全兴俱乐部总经理,这家俱乐部在2001年因为不堪巨额投入而转手。许勇说,四川全兴集团从1994年开始和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共同组建俱乐部,每年赞助四川足球队一百万元,签了八年合同。从1998年开始,全兴集团全面介入俱乐部的经营和管理,这时开销越来越大,每年投入从一个一百万变成十几个、几十个一百万。这家酒厂终于不堪重负,已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搞足球,否则将严重影响主业,2001年,全兴集团退出了足球。许勇说:“从每年100万元投入到几千万投入,企业玩不下去了。”

  许勇透露,全兴这几年的投入,“说七八个亿夸张,纯投入花了两个亿以上。”他说,俱乐部的高额运营成本有很大一部分花在球员引进与工资上,俱乐部之间互相抬价,恶性竞争,“比如买外援,这一家谈好了是25万(美元),却被另一家弄成30万(美元),前一家一生气,就弄成35万(美元)了,搞成拍卖了。价格体系非常乱,大家相互间抬杠,花了很多冤枉钱。”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