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思》7。14《专栏》之《越老越好读杂志》
台湾诚品书店的《好读》杂志曾经做过一期专题,介绍世界各国的阅读类杂志。中国大陆部分,来采访我,当时挑了三种说,即《读书》、《书城》、《万象》。采访结束,坐那儿想想这三本杂志,还挺有意思的———从作者和选题看,他们很像早年流行过的一句口号:“老中青三结合”。不知三家杂志是否事先有默契。
《读书》的作者以中年学者为主,文章内容也多属经国之大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书城》的作者与文章内容凸显年轻化,每期必有的固定资讯栏目,不仅关注全球书业的最新情报,还关注影碟、唱片、先锋戏剧、视觉展览,甚至京沪两地“文青”、“艺青”的时髦去处,为广大年轻读者喜爱;《万象》的作者群年龄并不一定很大,但是内容却突出一个“旧”字,斤斤计较旧人旧事,“老克腊”气息浓厚,情调足足的。
我既读书、写书、编书、卖书,半辈子与书打交道,当然阅读类杂志少看不了。早年也看《读书》的,但现在看不动了。虽然身边不少亲朋好友明斥《万象》之腐朽,还是忍不住定时买回来翻翻。年岁不饶人,世事风云变幻,像一张张砂纸打磨着,任你的心是铁打铜铸,也还有铁砂纸伺候呢。也想看《书城》装装嫩,可是翻遍全本,所写所画,愣是与自己全无关系。
心之老化,还不仅只是到《万象》为止,更有甚者,这两年偏爱上另一本亦与阅读有关的《新文学史料》。自从过了三十岁,对揭老底儿的故纸堆,陡生贪恋之情。《新文学史料》创刊二十多年,出了一百多期,始终一副默默耕耘的姿态,不厌其烦地爬梳现当代文学史上那些或惊天动地,或边三角四的人事沧桑。在时下这种报刊“暴乱”的大环境下,“专求己过,不责人非,步趋先圣先贤,不随时流上下”,让我敬佩的同时,也备感亲切。
其实,我不觉得这些史料类文章腐朽,或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虽然讲的都是陈年旧事,但是第一,陈年旧事往往更是我的惦念所在。我是个巨蟹座,念旧属于性格使然,习气难改;第二,温故而知新,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以史为鉴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把持住自我。比如说,现在文坛常有这样那样的争论,人人脸红脖子粗,多大的事儿似的,可是过个十年二十年再看,会觉得大可不必那样紧张,历史前进的车轮谁也阻挡不了。这就是我看本期《新文学史料》中《周扬四次文代会主题报告起草过程述实》长文之后的感想。
鉴于目前新生杂志越来越多,而且,在所谓时尚化的同时越来越垃圾化,我决定矫枉过正地将自己挑选杂志的标准定成:内容越历史越好,版式越简陋越好。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越老越好。
杨葵:资深出版人。著有《找不着北》等影视剧、《在黑夜抽筋成长》等随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