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短剧引来热议。有人说,短剧让中老年人难以自拔,有人说,短剧改善了中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观点各不同,但短剧红火的现象确实值得深思。
前几天,笔者在聚餐之前,看见一位朋友在刷短剧,就好奇地问:“你也看这个?”这位40多岁的朋友说,有时间就看看,“保持一颗平常心。”
观察了一下,保持这种态度的短剧观看者,还真不少。有调查数据表明,中老年题材剧的主要观众是30-50岁的中年人,占比过半。这个事实引人关注,因为此前,有一种观点是,老年人才是短剧的观众主体。由此可见,“老年人沉迷短剧”可能是伪命题。显然,对三五十岁的观众来说,他们的人生阅历很丰富,社会经验很足,通常对于剧情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至于对“出门就和霸总闪婚”的剧情信以为真。以我朋友为例,他就纯粹是把看短剧当成消闲。
当然,确实有一些老年人刷起短剧“上头”不已。有报道指出,不少老年人“一看看一宿,第二天说头疼”。一些涉“网”不深的老年人可能会成为消费陷阱、诈骗套路的新猎物。针对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提醒老年人不要过于“上头”、谨慎消费。毕竟,无论是身体还是荷包,都不能“透支”。平台和监管部门则需要更加关切短剧市场,规范管理,消解乱象。
争论背后存在着这样的真问题:中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我们“看见”了吗?中老年群体的内心世界同样丰富和激越,电影《出走的决心》已经做出了生动的说明。他们喜欢看短剧,也是希望将自己的情感世界与之对接,希望“朋友圈”多多理解自己。这样的心理值得尊重。诚然,目前的短剧内容参差不齐,但短剧并不是洪水猛兽,随着创作质量的提升,未来的短剧也可以涌现更多佳作。事实上,有些短剧努力和现实生活“接轨”,表现出激励个人奋斗、人生出彩的主旨。有的短剧,则勾起了中老年人的情感记忆。这种精神寄托客观存在。
对中老年人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以多一份尊重和理解,不必动辄说他们观看短剧就是被“收割”、被诱导。总之,不妨对“短剧热”保持一份平常心。河南 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