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腻的画笔遇上粗犷的田野,当洒脱的书法与溪水交织,艺术与乡村正在南京浦口谱写着文化与自然的美丽交响曲。浦口农村面积占到近8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浦口新实践,浦口创新开展“艺术点亮乡村”工作,探索出一条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通讯员 浦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伟娟
一场美丽的“邂逅”,让浦口乡村“美出圈”
栀子花香、山谷幽凉,古朴民宿、细品咖啡、悠享慢生活……如今的响堂,已从偏远村庄变成网友打卡点。
变化源自2020年,浦口引进专业团队启动了以“艺术重构乡村”为主题的“响堂计划”。该计划致力于让小山村成为一个拥有更高附加值的生活中心。特色田园乡村梦从这里点燃、升腾,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在山谷里放射出新的光芒。
新理念、新村民、新场景打造出“新赛道”。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主理人因地制宜对村落进行艺术化更新;吸纳一批文艺界新村民入驻,为响堂发展注入新活力;营造山谷艺术、精致露营、村落商业等消费场景,丰富乡村新生活体验。
四年前,响堂村村民孙娟可能还不理解“文艺赋能乡村”的意义。如今,作为第一批与浦口文旅集团签订租约的村民,她家的房子每年仅租金收益便有10多万元,公婆依靠栀子花每年能有三四万元收入。
如今,浦口乡村的美正在逐渐“出圈”。响堂的栀咖啡成为市民游客热衷打卡的网红店、老山北麓的水墨大埝时常迎来全国各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佛手湖畔24座由中外艺术家设计的建筑集群为公众呈现了独特的艺术人文景观。
一套文艺“组合拳”,“点亮”一座又一座乡村
响堂村的华丽转身是浦口“用艺术点亮乡村”的生动实践之一。为做好“用艺术点亮乡村”工作,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浦口安排了五项重点任务,即举办文艺大讲堂、举办乡村文化活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阅读活动、开展乡村文艺创作。这一套文艺“组合拳”下来,一座又一座乡村被“点亮”,装点着浦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比如,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方面,浦口与高校联手,以文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赋能乡村产业。今年6月,浦口区联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东南成贤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等16所驻宁高校共同发布“艺术点亮乡村”共建计划,打造美术写生实践点,让“写生产业”在浦口落地生根。
随后8月,“剧”荟浦口·网络微短剧“登攀”计划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发布,江苏微短剧创制中心、网络微短剧创作中心同步揭牌,设立超亿元的产业基金,引导精品微短剧的生产。现场《浦口区网络微短剧发展扶持办法》重磅出炉,针对微短剧行业需求,推出“黄金6条”。浦口将与多家平台合作,打通微短剧的传播渠道;与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在宁高校签署共建协议,深化校地融合,引入专业力量;与多家国家级、省市级主流媒体共建微短剧媒体矩阵,设立网络微短剧工作室,用全新的表现形式传递浦口声音。此外,浦口区还结合辖区文旅资源,发布了老山深处的“栀子花故乡”响堂、滁河南岸的赏荷胜地西埂莲乡、先锋建筑设计汇聚地四方艺术湖区等首批10个“创美江苏”微短剧免费拍摄取景地。
一个向往的未来,让乡村更美村民更幸福
用艺术点亮乡村,是一份真诚的善意,也是一份落实文化惠民政策的创意。通过开展“艺术点亮乡村”工作,文化赋能乡村发展活力更加明显。
到2024年底,浦口区要形成“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普遍共识和良好氛围:重点培育6个艺术特色乡村,打造5家特色乡村阅读空间;与南京市文联联合推进“艺术乡建浦口实践”工作,开展文艺下乡志愿服务和文化惠民活动不少于50场(次),乡村电影放映不少于400场(次)。搭建一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共建合作平台,汇聚积极参与浦口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和团队;创作一批有传播力和服务力的文艺作品,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为浦口高质量发展赋能、塑形、铸魂。
为实现目标,浦口将结合每个乡村的特点,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用最合适的文艺表达方式放大美丽乡村的潜力。对内,联动发展增添活力,实施“艺术点亮乡村”行动,助力区域乡村振兴;对外,联合主体凝聚合力,通过校地共建、协会交流等方式,引入高端艺术资源,呈现出服务大局、团结奋进的喜人景象。
未来,浦口的美丽乡村景点将一体运营,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用文化将“珍珠”串成“最美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