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中国大运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4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为大运河文化谋未来 全国专家学者聚扬州智慧碰撞
扫码关注公众号

纵贯古今、联通南北,中国大运河穿越历史长河而来,如何流向未来?

9月5日,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在扬州开幕,主题为“融汇古今,千年运河与中华文明”。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共聚扬州,智慧碰撞,溯源水脉与文脉,为大运河文化发展把脉、支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任雨风 刘静妍 胡玉梅 张文颖/文 徐洋 顾闻/摄

刘曙光

大运河文化的本质和当代价值,在于创造和创新

“在中国群星闪耀的文化遗产长河当中,大运河是贯穿古今的、百科全书般的灿烂存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曙光以“让大运河文化成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他认为,创新创造是中华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不断创造和更新的历史,大运河文化就是最为典型的一部。历史上的大运河,就是创造和创新的产物。大运河文化的本质和当代价值,也在于创造和创新。

刘曙光提出,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首先要增强大运河的文化活力,推动数字赋能;其次开创文旅融合精品线路;第三是带动产业的聚集融合,延伸大运河价值链和产业链。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持续推进,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的百景图正逐步变为现实,运河沿线百姓正在享有更有品质、更高质量、更为美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刘曙光表示,相信大运河文化一定会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王巍

溯源大运河南半部地区发展,八千年起步

2500岁的中国大运河,其“身世”渊源,可以上溯万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以“大运河南半部地区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运河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南北交流的需要产生的。南北交流的产生,不只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至少有八千年历史。”王巍表示,一条运河沟通南北,让远距离的交流成为可能。这一点,意义非常大,不仅是经济的,还有文化的,它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就发现了八千年前的独木舟,残长5.8米、预计整体长8米,说明水上的航行有八千多年历史。长江下游的跨湖桥文化和长江中游同时期的文化就有交流,长江下游的很多陶器出现在长江中游,淮河上游的陶器也出现在长江中游。这表明,这种交流有久远的历史。“要强调运河文化带,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王巍说,大运河南半部地区发展是有历史基因的,它的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概括来说,就是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八百年鼎盛、四千三百年转型、三千年区域文明形成、两千五百年强盛。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若干郡县、纳入秦王朝直接统治的版图。

周庆富

大运河是水路,也是“文路”

“一部《只此青绿》的剧目,挽救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这一切都源于一幅《千里江山图》的画作,激发了创作团队的无限灵感。”

主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周庆富以“大运河:流淌在广袤大地上的创作源泉”为题作主旨演讲,在他看来,大运河是水路,也是“文路”,大运河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到“一河清水向北走”,周庆富认为,大运河本来是水运,现在可以倒过来说,叫运水。这是南水北调的起点,同时也是文化艺术的创作武器。

如何做好大运河文艺创作?周庆富呼吁,文艺工作者要围绕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和充分弘扬千年大运河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禀赋。既要重视传承活化,更要重视原创深挖,既要重视历史文化,更要引领当代文化,既要立足时代背景,更要重视人民导向。

张建云

从江淮到京津,一江清水如何北送?

如何实现长江水从低处往高处流?如何实现运河水跨越黄河继续往北送?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建云以“从江淮到京津,一江清水如何北送”为题,讲述了水运工作者在大运河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2022年4月28日10时,华北大地实现了一场河湖生命复苏的接力。德州四女寺枢纽和天津市九宣闸闸门开启,长江、黄河的水及海河流域当地水源,集中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707公里进行补水,古老运河在经历百年阻断后首次全线通水。

为何千年京杭大运河能再度“焕发生机”?张建云强调,在最近连续三年的京杭大运河补水过程中,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南水北调工程也为国家水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张建云呼吁要加快国家水网工程建设。这一举措不仅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提升水资源支撑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复苏河湖生态和治理地下水超采的迫切需要;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用水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

乔清举

河流有它的自然生命,也有它的文化生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副主任、教授,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乔清举从“河流的文化生命”、大运河的文化生命与文明意义、深刻理解建设大运河国家公园的重大意义三个方面,解读了如何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传承发展中华文明。

如何定义河流的文化生命?乔清举表示,河流的文化生命是自然的人化,自然不再是纯粹的与人无关的物自体自然,而是人类文化文明生活的构成性要素,成为“人化自然”,而大运河是“人化自然”的典型表现。

“大运河的文化生命是人的意志的直接表现,是文化先在,河流后生。”乔清举说,文化创造了河流,河流又在其诞生之后的历程中塑造了文化,形成独特的大运河文化。“从起初的军事目的,到文化经济交流交融,再到文明创造,运河的本质,不是完成它的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完成它的文化生命。”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手上重新具有生命力,活起来?乔清举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确立历史意识,建立文化自觉,创造文明的宏大舞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