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4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开学季,江苏学子故事多
刘半农
1908年草桥中学同学合影(自左至右为章君畴、叶圣陶、蒋企巩、尤轶臣)
青年时期的丁文江
翁同龢日记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翁同龢》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半农》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叶圣陶》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丁文江》
扫码关注
江苏文脉公众号

开学了,街头巷尾多了许多叽叽喳喳、穿着校服的孩子们。

翻开《江苏文库·研究编》,你会看到古往今来很多江苏名人的开学往事。

这些故事或风趣幽默,或感人至深。

一起来看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翁同龢:大摇大摆去上学

1845年9月,江苏学政张芾责成苏太两属组织院试,此间,来了一名16岁少年。

他是谁?日后的两朝帝师翁同龢。

这次考试他发挥极佳,进入了当时一等一的名校紫阳书院。

凭什么称“一等一名校”?

首先,它建校时间够长,底蕴深厚,是当初江苏巡抚张伯行在康熙年间创设的。

其次,它的硬件设施实在过硬,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范仲淹主持兴建的文庙,前堂设朱子神位,中建讲堂,后建大楼,两旁建书舍。

最重要的,这个紫阳书院可不是想上就能上的。

作为清代苏州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书院,这里的课生都是从全省各地举人、生员中选拔,严格考核后入院,规矩特别多。

书院的培养目标,都是“濬经史之精英,为太平之黼黻(fǔ fú),发程子之秘钥,成一代之硕儒”。

要说这样的一流名校,任凭你考试考得再好,来了也要犯怵。可翁同龢好像一点也不怵。开学第一天,他就一堆“小动作”。怎么回事呢?

话说明、清两代,州县考试新进生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因称入学为入泮。

当时吴中风俗,凡新生拜师行礼后必须“疾趋而出”,谓之“先出学门”。

可11月30日入泮之日,翁同龢礼毕,却是大摇大摆,淡定从容地退了出来。

当时书院里有一位老先生冯树榛,八十多岁了,不仅不见怪,还赞赏有加,给予了“他日大器”的评语。

刘半农:开学半月就跳级

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少年时就是个天才式的人物,逢考必第一!

1907年11月3日,17岁的刘半农参加了常州府中学堂的首次招生考试。

考后发榜,江阴县第一名。

入学之后,考虑到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堂又举行了分班考试。卷子改完,刘半农又是第一。

因为太突出,开学半个月,刘半农就跳过一年级,跑去读二年级了。按理说,跳完级,应该老实点了吧。

谁知期末考试,他还是第一。

刘半农不到半月就习完了《数学精详》,还学习了《河图洛书》《周骸算经》等古代算术书。

人家不只文化课好,兴趣特长也有模有样,他当时参加了中学堂游艺部,玩摄影。

如今回头去看他早期的作品,大都充满了独特的个性色彩,擅长捕捉灵动的生命形态。

当年刘半农还有一个同学,也就是后来的国学大师钱穆。钱穆曾写文章回忆道:“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

当时还有个轶闻,说开学不久,常州府知府翰林御史黄步瀛到学校视察,当场出了一道作文题考学生。“突然袭击”让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陷入混乱。再看刘半农,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交了试卷。

他又拿了个第一。

叶圣陶:开课先学唱歌

跳级的不只刘半农,还有叶圣陶。而且他跳的不是一级,而是两级。

叶圣陶当时读的小学是三年制,但他就读了一年。1907年,他考入新创办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

虽然只上了一年小学,但他还是非常感激自己的小学老师:“我受两位先生的教育只有一年,可是得益极大,一辈子受用。他们谢世已久,我永远敬爱他们,忘不了他们。”

说回到他的中学,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校址在玉带河草桥南堍路东,所以又叫“草桥中学”。

正是出自立德励志、重塑“民族精神”的定位,草桥中学特别重视“乐歌”。因此,“学堂歌”是上学的“第一义”,开学先唱歌。

叶圣陶学的歌曲,题材或志国耻,或写形胜,或颂礼式,或慨时局,都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感。

他们唱得最多的是梁启超的《爱国歌》《黄帝歌》、杨度的《扬子江歌》、李叔同填词的《祖国歌》,以及曾志忞(mǐn)的《黄河》等。

叶圣陶晚年回忆起中学时代的远足旅行时,说他还唱过《中国男儿》和《童子军》。

他坦言,当唱到“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和“二十世纪天演界,不竞争,安能存”时,“真觉得我身上的血和天地同流了”。

这些清末民初风靡一时的“爱国歌”,让叶圣陶那一代年轻学子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紧地连在一起。

丁文江:“留学生四大怪”之一

丁文江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增加迅猛,其中也有他的身影。

当时,东京的神田区出现了专门为中国学生开设的印刷所、食品店和当铺。从来没学过日语的丁文江就住在这里,从学习语言开始一步步来。

开学第一课,就给了他深深的震撼:“我第一次在日本学习几何的时候,只觉得教员讲的一个点、一根线,是一种毫无意识的举动。”

在异国他乡,丁文江第一次从书上看到了中国地图。关心国事又生性热情、爱交际的他,在热闹的留学生圈中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大部分是江苏人,除了同屋的武进人汤中,还有黄桥的朱履先,溧阳的史久光,常熟的翁之麟、翁之谷兄弟等。

巧了,这两位就是前文提到的翁同龢的侄曾孙。

因为那个时候,成立“同乡会”的风气很盛,这些团体大多以“同乡互助”为宗旨,同时也有互相勉励、奋发图强的约定,“各省竞以爱其本省者爱中国”。

丁文江身处其中,如鱼得水,他和志趣相投的江苏同学们,相约“携手同心,澄清世道”,他不仅积极参加江苏同乡会活动,还参与办报刊,写文章。

有意思的是,这批留学生中的大多数受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影响很大,但丁文江、史久光、蒋百里、蔡锷并不认同他们的看法,还经常和人辩论。

有人回忆,当时丁文江谈话的时候,喜欢把两手插在裤袋里,一口宽阔的泰州口音,滔滔不绝。

于是,他们也被称为“留学生四大怪”。

部分图片来自

《江苏文库·研究编》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