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国家,一生奉献!”因为与战友立下誓约,盐城东台市三仓镇的顾平已在烈士陵园度过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守护烈士英灵43载,他跑遍全国收集红色文物2000余件,整理上传2238名烈士名录,跨越40万里为37名烈士寻亲成功,把简陋的陵园打造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讯员
施芬芬 孟卓榕 薛靖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姜振军
青春报国,他与战友立下生死誓言
1976年3月,20岁的顾平满怀一腔热血,在说服父母和未婚妻后光荣入伍。因为在部队期间表现突出,他被选中担任连团支部副书记。1979年初,顾平主动要求上前线参战。
在抵达边境作战的前夜,他借了边境线上一名铁路工人的半截蜡烛,伏在地上写下遗书:明天,我就要走上战场了,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和平安宁,我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唯一遗憾的是未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对不起她(未婚妻)。
作战期间,顾平与战友出生入死、英勇无畏,捍卫了祖国的荣誉,先后5次获部队嘉奖。目睹战友不幸牺牲在异国他乡,甚至连遗体也无法及时运送回国,顾平既悲痛又惋惜。因此,他与战友们立下生死誓言,“活着的人一定要带着逝者的使命,报效国家、一生奉献!”1980年,经历过战争考验的顾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宣读入党誓词的那一刻,他内心坚定:一定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党和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
转业回乡,他以真情守护烈士英灵
1981年,25岁的顾平退伍回乡,他的安置单位有工厂、村(居)等当时比较热门的岗位,但他始终记挂着与战友的誓约,当得知地方政府要扩建三仓烈士陵园时,主动提出:“我要到陵园去为烈士‘站岗’,为传承红色文化尽一份力。”
三仓烈士陵园是乡镇陵园,工资微薄,条件简陋,仅有1945年修建的烈士亭、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和公社划拨的2亩多地。顾平在此工作的前3年,每月工资30元都是打的白条,但每每有人劝他跳槽,他都拒绝了。“没有房屋,他就借来油布搭建工棚,没有水他就自己打井,没有电就用马灯照明,没有资金就凭公社开具的介绍信到各单位跑捐款。”当地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回忆说,就在陵园建设期间,顾平的女儿不幸因病去世,但他仍忍着悲痛,坚持完成陵园烈士塔建设展陈。
为了丰富陵园的展陈,43年来,他先后奔赴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收集粟裕将军遗物等红色文物超2000件,打造形成特色主题建筑群,将陵园由原来的2.34亩扩建至64.7亩,先后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荣誉。
载爱前行,他用一生宣扬红色文化
女儿顾晓晶从小就爱听顾平讲红色故事,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下茁壮成长,被评为“东台市三好学生”,并立志长大后像爸爸一样参军入伍投身国防。然而,女儿19岁时突患胰腺癌不幸离世,让顾平深受打击,临走前女儿说:“希望爸爸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少年常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那就是女儿在您身边。”
带着对战友的承诺和女儿的遗愿,顾平40多年如一日坚守着红色事业,为让英雄安息、战功铭记,他共计整理上传2238名烈士名录,先后跨越40万里,为37名无名烈士成功寻亲。他自学电脑,每年编辑上传弘扬铁军精神文章100多篇,被广州新四军研究会授予“传承铁军精神奖”,还受邀参加纪念新四军成立80周年大会、纪念粟裕诞辰110周年大会并发言。
2017年5月起,顾平退而不休,仍旧每天7点准时到班,志愿担任陵园顾问和讲解员,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4000多人次、讲解10多次,但他总是乐此不疲。作为盐城唯一的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和镇“百姓名嘴”,顾平每天不是在陵园就是走村进校开展宣讲,年均宣讲红色文化100余场。
现代快报记者得知,在繁忙的备课、宣讲之余,退休后的顾平还心系残疾人和抗战老兵,组建东台市好人缘助残协会三仓志愿队并担任队长,累计走访帮扶1491人、个人捐款10万余元。他曾获“全国红色文物保护感动人物”“江苏好人”“江苏省双拥先进个人”等荣誉。顾平总说:“我会始终牢记和践行对战友的誓言,尽我最大的努力发扬烈士的丰功伟绩,守护好脚下这片红色热土,我还能再干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