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在金秋九月“焕新”。
历时两年多修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近期完成了全部编审程序。在保持总体容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选材更丰富,编排更科学,育人导向更鲜明。
本周起,各地中小学生陆续迎来新学期,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首先在起始年级使用,三年内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
历时两年修订,新在哪里?
“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系统有机融入,使之成为凝聚整套教材的‘魂’。”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
时代气息扑面而来——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组织作家实地采风创作的反映黄文秀事迹的《青春之光》等成为新课文;历史教材呈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体现学术研究新成果——注重反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学生们可在历史课本中“寻迹”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牛河梁遗址等代表性考古成果。
重大主题教育内容增多——采取系统融入、重点强化等方式,进一步纳入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内容。
内容设计加强幼小衔接——语文教材修订后降低了难度。优先学习字形简单、构词率高、生活中常用的汉字;拼音教学时间比原来增加1至2周,减缓了起始阶段的学习坡度。
美术设计彰显巧思——对于封面、版式设计和插图绘制,按照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艺术水准、彰显中华美学品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和生活常识的标准进行了优化设计。
修订过程“严”在哪里?
据了解,教育部在2022年3月启动三科统编教材修订工作,精选编委会和修订组成员200余人。修订过程中,组织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50多所学校、2000多名教师、10万多名学生开展试教试用。
国家教材委员会相关专家委员会对修订后的教材进行了严格的初审、复审和多轮复核,通过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全面把好政治关、科学关和适宜关。
如何确保“用”得稳定?
根据计划,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在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今年秋季学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2025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为做好教材使用工作,教育部近期已开展骨干教研员国家级示范培训,各地8月底前完成授课教师全员培训。教材投入使用后,将持续开展教材使用监测,组织编审专家深入一线进行回访,听取社会意见,提高教材质量。
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崭新的教材、崭新的学期,等你开启。
新变化详解
遵循语文教育改革,夯实核心素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共涉及9个年级,它的修订则严格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理念,重在夯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和学习经验。
语文教材
注重幼小衔接,一年级上册教材难度降低
新学期开学,翻看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兰州大学附属学校的老师们发现,教材整体结构编排有了新变化,从整体容量上来说,一年级上册的课文从14篇减少到10篇,识字课从10课缩减至8课,识字量从300字调整至280字,教材难度降低了,此外,拼音学习时间也延长了。兰州大学附属学校一年级语文教师杨玲说,“原来拼音单元是两个单元,现在拼音单元改成了三个单元,比如说孩子容易混淆的i、u、ü,里边还有一个y、w,这次就拆分开进行了学习,给了孩子们学习的梯度,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另外,优化了识字写字编排。科学安排识字写字序列,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原则,优先学习字形简单、构词率高、生活中常用的汉字,例如,先教授字形简单的独体字“口、十”,再教授相对复杂的合体字“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基础知识,提升识字能力。
选文突出文化育人功能
语文教材选文有何调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委会主任王立军告诉记者,新修订的语文教材重点增补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文,其中:
全套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共353篇,从《诗经》、诸子散文、汉魏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均有涉及,另外也有反映传统文化的现代文;红色经典篇目,新选入了《雷锋日记二则》《井冈翠竹》《山地回忆》《我是青年》等课文;增选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篇目,比如,反映黄文秀事迹的《青春之光》,反映新时代航天员、戍边英雄、科学家、教育家、一线劳动者事迹和精神的篇目,如《航天员写给孩子的信》《“蛟龙”探海》《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全套教材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文共计54篇。
据介绍,新修订的语文教材还进一步加强了单元的整体设计,并对此前教材当中的有些内容、有些栏目进行任务化改造,让学生在探究性、情境化、综合性教学中,提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历史教材
用考古实证,展现中华文明根脉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将从新学期七年级开始投入使用,历史教材通过更为科学的课程命题、更加丰富的文物图片、更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系统呈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用翔实的考古实证,展现中华文明根脉。
在河南鹤壁淇滨中学,历史教师对新教材的最直观感受——书变厚了。
记者注意到,七年级上学期《中国历史》教材为125页,此前版本为108页,在页数上增加了17页。而在图片使用方面,使用了186幅图片,而此前版本使用161幅图片,新教材在图片上增加了25幅。据了解,教材使用的图片中关于文物和遗址,均使用了实图和实景图,包括大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比如,教材中增加了“良渚古城”的出土文物和地图坐标,生动展现着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记者对比两版历史教材目录发现,更为明显的修改还包括,此前目录中第一单元第3课的“远古的传说”,改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传说”到“文明起源”,教材编修人员用考古发现的实证,展现着中华文明的根脉。
据介绍,此次新修订的《中国历史》教材,新增“学史崇德”和“学史方法”等栏目;教材按照党史四个阶段的划分安排单元结构,完整呈现党史相关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
紧扣立德树人,进行一体化设计
翻开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从校园生活切入,图文并茂地教刚入学的小学生如何礼貌待人、与同伴玩耍,还有升国旗、唱国歌这些仪式蕴含的知识与意义。教材编委会成员孙熙国表示,新教材的编写紧扣“立德树人”这一理念、构建起一个支持学生全面成长的知识体系。
据介绍,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的一大亮点,就是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各学段,分层次地构建知识体系。比如此次新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单元,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初中阶段则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