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常州经开区发布《“睦邻小厨”老年助餐服务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建立老年助餐服务品牌和体系,重点打造6家社区食堂,深化“经品颐养”服务内涵。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17家老年助餐点与3家社区食堂,另有3家社区食堂计划年内“上新”。
陆文杰
从老龄到全龄,助餐服务普惠优享
“红烧大肉、雪菜肉丝,再来个豇豆!”中午11时,丁堰街道社区食堂梧桐花餐厅,76岁的姚国英打好了菜,跟老姐妹们围坐一桌,有说有笑。
餐厅5月30日正式营业。“听说食堂还供应早饭,我们都想尝尝,省得自己做饭了。”姚国英说。老年助餐在居家养老服务中需求量最大,2022年9月起,全区织密城乡两张“助餐网”,17家老年助餐点累计服务老年群体19.6万人次。
“然而,秉持‘微利惠民’原则,不少助餐点成本高、餐费低,仅靠政府补贴难以维持。”常州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民政科副科长费洋说,助餐点只提供午餐,覆盖面较小,老年助餐服务无法真正实现方便可及。
于是,在深入调研、积极走访的基础上,建设社区食堂的思路最终确定: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实现社会化供餐,由政府主导,引入餐饮公司,开办全天营业的社区食堂,在助老的同时,覆盖全年龄段居民。
如何布局?“以梧桐花餐厅为例,不仅毗邻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之家和老年大学,还覆盖丁堰社区、港龙社区、蓝山湖社区3个社区,可服务周边常住人口1万多人。”丁堰街道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史舜强介绍。
横林镇社区食堂横省心餐厅选址全镇人流量最多的阳湖广场旁,可辐射5个村和6个社区。
“相较老年助餐点,社区食堂兼顾了商业性和共享性,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看能否营利。”费洋告诉记者,政府会根据实际就餐人数,对社区食堂给予运营补贴,但更重要的,是食堂本身形成“造血”机制。
顺应市场需求,梧桐花餐厅老板吴福生正在探索扩大服务群体、延伸服务内容和拓宽服务半径。“我们主打黑猪肉特色菜品,从面条浇头到荤素汤品,花了不少心思。同时,我们通过为企业提供送餐服务,提升经营效益。”
以社区食堂为核心、老年助餐点为支撑,“睦邻小厨”助餐服务体系初显雏形。
扩面提质,刷脸就餐补贴升级
上午10时半,横省心餐厅,厨师们做着营业前的准备,门口已排起了队,老人们都赶早来吃午饭。
“最便宜的汤面只要3元,再加个豆芽菜,实惠又好吃。”72岁的冯敏仪通过人脸识别设备完成就餐登记,享受相应补贴优惠。
冯敏仪的女儿、48岁的殷浙琼也来吃饭。“拿了红烧肉、清炒虾仁等6个菜,有荤有素,一共才花了30元,比外面饭店要便宜不少。”
既要吃得实惠,也要吃得放心。横省心餐厅负责人周连清介绍:“一方面,根据老年人的饮食特点,为他们提供营养丰富、软烂可口、易于消化的菜品,并及时征求老人们的意见;另一方面,推出年轻人爱吃的炸物、糕点等小食。”
临近12时,“上班族”陆续到来,社区食堂又迎来小高峰。
“以前都是在公司附近的餐馆吃午饭,或者点外卖。”在梧桐花餐厅,“90后”任婷婷带着4岁的儿子彬彬,与闺蜜结成了“饭搭子”,食堂门头上的大运河、青果巷等带有常州元素的黑白照片,以及墙壁上粉刷的延陵东路、古韵老宅等,让作为外乡人的她有了归属感。
目前,常州经开区全面开通老年人跨区、跨镇(街道)助餐通道,让老人们就近吃饭。家住横林镇昌盛社区的吴国伟户籍在天宁区,申请了跨区就餐。“不到两天就办好了。早上练完八段锦和太极拳,中午走到食堂吃饭,再打包一份晚餐,有滋有味!”
“社区人口聚集,社区食堂的建成,不仅方便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用餐,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场所。我们也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费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