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像师生,更像亲人”“在毫不吝啬地爱与被爱”……翻看江苏大学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梁采莹朋友圈的置顶动态,大多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第四中学。这里是她2022年作为江苏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带队支教的县城中学。她离开后,班上的不少同学对她甚是想念,常常问她什么时候再回来。“今年秋天,我带的孩子们就要升入初三了,我想陪他们读完初中。”在支教一年后,她又再次选择前往当地支教。
单毅君 曹德伟
砥砺奋进,从震区少年成长为支教青年
6月12日,江苏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岗前培训结业,梁采莹出现在支教团出征仪式上。时隔一年,她将重回大板四中,再次开启一年的支教工作。
梁采莹是四川绵阳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她家墙壁出现裂缝,她和家人居住在帐篷里。那段时间,妈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爸爸则带着年仅8岁的她,在机场和灾区一线接送外地的援助物资。“在受灾严重的北川,我看到身着红马甲、臂戴红袖标的红十字会志愿者,他们逆行的身影至今难忘。”那段时间里,梁采莹跟着爸爸成了小志愿者,见证一个又一个感人瞬间,而志愿服务的种子也在她心里生了根。
2018年,梁采莹考入江苏大学。她加入了校红十字会、大学生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领航”志愿服务宣讲团,组织开展初级救护员培训、应急救护技能培训、防艾同伴教育等20余场,累计捐献全血3600ml,获评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优秀组织者、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之星”。
大学期间,梁采莹的实践足迹遍布5省(区)13地的乡村田野、城市社区。本科毕业之际,梁采莹选择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奔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第四中学,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一年陪伴,是老师更是“知心人”
大板第四中学初一年级有14个班,梁采莹担任其中3个班级的政治、英语2门课的教学任务,一年里,她的教学时长累计超过700课时,开展线上线下家访10余次、素质活动20余场。她教的两个班政治在年级测试中分别考出了均分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
从第一次和孩子们见面时掩饰内心的局促,到熟络后孩子们大声喊出“老师,我爱你”;从第一次喊“上课”时的紧张,到熟练后游刃有余地掌控课堂节奏……梁采莹坦言,一年支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日复一日,这位来自远方的支教老师,也慢慢变成了孩子们信赖的伙伴。
在梁采莹的支教日记里,记录着一个叫小煊的孩子。这个总是躲在角落里闷闷不乐的孩子,却在梁采莹面对巨大压力时,默默温暖着她。梁采莹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小煊无声的关心。梁采莹发现小煊上课看不清黑板,便带他去配眼镜;他不小心摔跤了,梁采莹找来针线帮他缝上破口的裤子。“他是住校生,除了学习上的事之外,日常生活中能帮他的我就会尽量去做。”
有一名学生,在离别之际,给梁采莹手写了一封四页纸的信:“我不会忘记阴暗日子里你的照耀,颓废日子里你的开导,在无数次被习惯忽略后你扑面而来的重视,让我第一次感到青春可以如此耀眼。”这不仅是孩子的心声,也是对梁采莹一年守护的感激。
“回来后,有些孩子经常会问我什么时候再回去,很想我,刚好今年秋天,我带的孩子们就要升入初三了,我想陪他们读完初中。”梁采莹再次加入了支教团。
耳濡目染,成年礼收到的礼物是党员徽章
成年礼那天,爷爷亲手交给梁采莹一枚党员徽章。在她的心中,爷爷就是榜样。她的爷爷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一师的“防化侦察标兵”,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驻守在新疆的戈壁滩上。
在大学里,梁采莹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2021年3月,经过层层选拔,梁采莹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江苏省仅五名),同来自全国100所高校的优秀大学生代表一起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史。她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优秀选手、江苏省青年志愿者党史学习标兵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