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日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日,主题为“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成立于2020年的公益组织常州市颗粒艺术文化推广研究会(以下简称“颗粒艺术研究会”),连续数年开展“扬沙逐梦”“扬沙筑梦”“扬沙铸梦”公益项目,让特殊孩子们通过学习沙画、颗粒艺术等新兴艺术,逐渐学会与他人交流、与社会接轨,从而减轻当下给家庭造成的负担,甚至拓宽未来的就业道路。
陈云龙
他们用沙子画出内心世界
“你会感觉到,孤独症孩子有一个独属于自己、我们无法了解的世界。”颗粒艺术研究会的教师康佳茹说:“一些症状较重的孩子,会害怕和他人交流,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是很棒的。”
颗粒艺术研究会每周都会开办公益课堂,往往开在社区(街道)活动室、特殊学校的教室,因为这里是特殊孩子们“最熟悉、最方便到达、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在这些课堂上,孩子们模仿着老师,把沙子、纽扣、毛团等材料布置在画布上,形成一幅幅画作,也将这群特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倾泻了出来。
“有时孩子们的沙画和老师教的区别很大,给兔子耳朵加上蝴蝶结、给太阳公公画上睫毛、在每个花瓣里画上爱心……”康佳茹向记者说:“他们会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用手指通过沙子作画,比画笔更能直接传递‘感受’。孩子们表露出来的内心,美好、单纯又善良,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从“追逐梦想”到“铸造梦想”
颗粒艺术研究会的工作室位于常州某商业广场的一处门店内,这间面积不大的工作室共有4层,几乎每一层都被堆得满满当当,写满了故事:一楼摆满了各种荣誉奖项和师生们的作品;二楼放了志愿者工作的办公桌,墙上挂着用孩子们“想说的话”密密麻麻写就的“扬”“沙”“逐”“梦”四个大字;三楼则放满了沙画台,被用于孩子们登台表演前的集中排练;四楼放满了孩子们的画作,每一幅都被精心装裱,整齐地放在一起。
这个公益组织的诞生要追溯到2009年,起点是一名当时刚入职常州海事局一年的80后——崔颖,她是颗粒艺术研究会的创始人,也是“扬沙逐梦”公益项目计划的发起者。
虽然本科和硕士都是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但崔颖一直以绘画为爱好,在2009年接触到沙画这一艺术形式后,崔颖就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2015年,她自发前往常州市儿童福利院,用沙画帮助特殊儿童,也坚定了用艺术帮助更多人的想法;2017年,她开始筹划发起公益组织,在工作之余独自奔波,邀请志愿者、爱心人士,递交材料;2019年,利用业余时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进修颗粒艺术;终于在2020年12月,发起了颗粒艺术研究会,此后连续三年持续发起公益项目“扬沙逐梦、筑梦、铸梦”。
如今,颗粒艺术研究会拥有51名成员、数十名志愿者,为颗粒艺术研究会的公益项目提供持续帮助。“我们一位会员经营着一座生态园,在去年7月,包了大巴车邀请孩子们去果园免费采摘水果,临走还给每个孩子送了礼品。”崔颖介绍。
让爱生辉,让家长得以喘息
“很多特殊儿童的家长内心是矛盾的。”康佳茹说:“既希望能有人站出来,呼吁社会关注,争取福利政策,但是又不想成为那个站出来的人,也不会主动去寻求帮助,不想受到太多关注。”
深感特殊孩子家长们的无助,去年9月,颗粒艺术研究会组织了一场“特殊群体家长喘息服务”活动,家长们可以在茶歇中放松、体验孩子平时学习的沙画,和其他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
今年颗粒艺术研究会的公益项目以“扬沙铸梦——万众艺心 让爱生辉”为主题,并将帮助范围拓展至特殊孩子的家人们。“让爱不断地发散,从点扩散成一个面,辐射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崔颖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解释。
除了当下的帮助外,“扬沙铸梦”也在为特殊孩子拓宽未来的道路。“曾有一名孤独症孩子,将沙画的技巧运用到了甜品制作上,做出来的蛋糕很是好看。”崔颖介绍:“特殊群体需要的不是一时一段的帮助,而是持久的关爱,我甚至希望通过我们的项目,拓宽他未来的就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