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4年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通东乡间的『柴幢』

□南通 杨汉祥

“柴幢”实际上就是柴垛,有的地方称为柴堆,通东一带讲启海方言的人称其为“柴幢”。人们居家生活常提到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摆在第一位的。过去农村居民一日三餐的“烧炒煎煮”离不开土灶或砖灶,而与土灶或砖灶相“配套”的则是各种材质的柴禾,所以在通东农村,“柴幢”是许多农家宅院中的“标配”。

我们通东一带是平原地区,过去成片的树林比较少,农村中主产的经济作物是棉花之类;粮食作物是水稻、麦子、玉米以及豆类,所以烧灶时所用的柴禾来源主要是以上这些作物的秸秆。一般夏天用的柴禾主要是麦秸秆、豆秸秆;秋天则是以玉米秆以及稻秆为主;冬天开始烧棉花秆、茄子秆之类的“硬柴”了。正因如此,“柴幢”上的柴禾种类也随着季节的替换而不断变化着。

有条件的人家专门腾出一间空房用来堆放柴禾,人们称之“柴房屋”,放进屋内的柴禾能确保长年干燥,而且不会受潮腐烂,即使连续下几天雨,家中也不愁没有干柴禾烧灶。而大部分人家房屋少,没条件设专门的“柴房屋”,以致收进的柴禾就只好堆在紧靠住宅边的室外,形成一个个“ 柴幢”。

堆筑“柴幢”的选址很有讲究,首先地面要比其他地方略高一些,逢到下雨时可以避免底部被雨水浸泡。其次,为保证“柴幢”堆得结实,经得起风雨的侵袭,就必须让其有一些有力的“依靠”,比如,有的人家把“柴幢”堆在自家房屋的山墙外侧,使之紧靠山墙壁;有的人家把“柴幢”堆在两排树木之间,让树正好把整个“柴幢”夹紧夹牢;如旁边没有树木等物体,就在堆筑之前,干脆在两侧泥里栽埋几根毛竹或树棍,这样也能起到夹紧与稳固的作用。

要堆筑“柴幢”,先要把地里收下来的各种秸秆晒干并将其头尾摆放整齐,然后用草绳捆扎成一个个刚好一人能抱得动的小捆。在堆筑“柴幢”之前,先在其底部垫上一层干草或干麦秸,使之起防潮作用。接着把柴捆一层一层整齐地铺在干草上,而且人站着一边铺一边将其踩结实。到封顶时再在中间或一边多加一两层柴捆,然后把捆扎结实的“芦苇捆”逐一盖上,最后用草绳将这些芦苇都绑扎结实,使之成为一个能挡雨排水的尖状或半尖状的“柴幢顶”。平时要用柴时,只要从其边上循序而拆,逐一取拿就行了。

由于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农村居民使用柴灶的机会越来越少,有的人家甚至把柴灶拆掉了。如今在我们通东农村,居民房前屋后的“柴幢”也少见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