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现代快报小记者来到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参加国企开放日活动,举行红色寻访活动。
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位于雪堰镇曹家村,成立于2008年9月,公司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产品涵盖高速、客专、普速、城市轨道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件、汇流排、钢柱等多个品种规格,为响应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已成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一到公司,小记者们就戴好安全帽,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金工车间劳动生产现场,感受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了解了“心型嵌环”“定位底座”等产品的用途。志愿者告诉小记者,这些先进零部件主要用于铁路建设,先后为北京西枢纽、哈大高铁、成渝高铁、兰新高铁、宁杭高铁、苏州地铁、上海地铁、武汉地铁,以及海外的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磨万铁路、哥伦比亚波哥大轻轨等50多条线路提供产品,高质量的产品得到客户一致好评。在装配车间,小记者还亲手参与装配“地线线夹”活动,感受劳动的快乐。在测试中心样品陈列区,志愿者为小记者介绍了琳琅满目的产品,重点介绍了高速铁路接触网部件。目前,公司已经研制成功时速超过400公里的高铁配件,全体科研人员及技术工人正在为“交通强国、质量强国”砥砺前行。
劳动精神薪火相传,企业情谊深远流长。在职工活动中心图书室,开展了“榜样的力量”讲座。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劳动模范宋博瀚为小记者分享了劳动奋斗心得。随后,公司第三党支部党员廉天雪以“聆听铁道兵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为题,讲述红色故事,学习铁道兵“登高英雄”杨连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精神内涵。
倾听国企人文故事,打卡国企文化空间。寻访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师生与驻地国企的共建情谊,搭建企业和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产教融合平台,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铁建”的风采,传播了“交通强国、质量强国”好声音。
潘家小学 李永清 文/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轨道交通、新能源、航天航空等领域日新月异,走在了世界前列。
就在今天,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了家喻户晓的国企“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准备揭开她的神秘面纱。交通器材公司,顾名思义是制造交通器材零件的。走进公司大门,好几栋大楼矗立着,灰扑扑的,可是谁又会想到这是隐形的“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呢?
很快我们就来到了要参观的车间。“乒乒乓乓”的声音不断传来,像是在演奏乐谱,铁屑味争先恐后地钻进我们的鼻子里,而我仿佛闻到了高科技的味道。我们戴好安全帽,好奇地走进了车间。只见一台台精密设备操作流畅,异乎寻常的机器呈现在我们眼前。有加工的,有制造的,还有检测的……它们各司其职井井有条地摆列在一起,看得我们惊叹不已。听老师介绍,这家“中铁建”会制造许多交通器材交通工具零件,用于地铁、火车,还有耳熟能详的高铁。北京西枢纽、哈大高铁、宁杭高铁等国内外铁路建设都有这家公司生产的器材。最高兴的是,刚刚建成的沿江高铁也用上了这里的配件。高铁上的零件必须十分精密,分毫不差,不能出一星半点的差错。我们惊叹,就算这么小的零件也要求这么“苛刻”,这不正是一丝不苟、严谨创新的工匠精神吗?
我们一边走一边参观,还亲手参与了装配“地线线夹”活动,体验着劳动的快乐和动手的成就感。虽是小小零件,却有大大用处。在测试中心样品陈列区,我们更是看到了琳琅满目的产品,了解到了全体科研人员已经成功研制出了时速超过400公里的高铁配件。看着这些成果,我脑海中出现了巨大的画卷:中国高铁宛如一条条巨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飞速驰骋,它以无可比拟的速度畅通了中国经济的脉络,点亮了万家灯火。
一个个小零件看似微不足道,却凝聚着中国高铁的发展史,也是“高铁交通人”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更彰显着“飞”同一般的“中国速度”。
六(1)班 魏欣
我印象最深的是走进测试中心样品陈列区,看到了琳琅满目的产品,认识了高速铁路接触网部件。高速铁路接触网是沿铁路线上空架设的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它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定位装置、支柱与基础几部分组成。通过接触网,电流传到火车头,驱动火车前进。看起来接触网挺简单的,其实材料要求、质量要求很高,在高速运行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必须保证电力机车正常取流,因此,接触网在机械结构上要具有稳定性和足够的弹性,这样高速行车才有安全保证。这不起眼的零件真是太神奇了。
讲解员告诉我们,中国高铁接触网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支柱和钢柱,钢支柱固定在下面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基础上,由基础承受支柱传给的全部负荷,保证支柱的稳定性。目前,在公司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已经成功研制时速超过400公里的高铁配件,相信中国的高铁水平又将再上新台阶。
六(1)班 李鹏辉
我们戴好安全帽,进入加工车间,认识了“心型嵌环”“定位底座”等产品的样子和作用。然后我们来到装配车间,我们看到工人组装零件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家都跃跃欲试,决定亲自尝试组装“地线线夹”。
我拿起有螺丝孔的大零件,在凹槽里放入两个长条状的配件,在上面盖上大零件,把螺丝穿进孔里,在上面放入一个开口垫片和一个闭口垫片,拧上两个螺母,“地线线夹”就大功告成了。我好像看到了我做的“地线线夹”用到了高铁线路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看似简单的零件,却用在高铁上,我们组装的时候,格外认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那可是用在中国高铁上呀!。
有一种“稳”叫“中国高铁稳”,有一种“快”叫“中国高铁快”。如今,中国高铁技术越来越卓越,这些成果离不开老一辈铁建人的辛苦付出,他们是我们心中的坐标,给了我们前行的信心。
六(1)班 李振宇
我们小记者在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聆听了“登高英雄”杨连第的故事。
没想到铁道兵的故事那么感人。1949年2月,杨连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杨连第机智勇敢地爬上40多米高的桥墩。敌军炮火猛烈,而杨连第却不顾自身危险,仅以一块木板做掩护,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立大功一次,并授予“登高英雄”这个光荣的称号。令人悲痛的是,在1952年1月15日,已升任副连长的杨连第正在清川江大桥上指挥起重钢梁时,一颗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头部,杨连第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听完故事,我既悲痛又感佩,为杨连第感到难过。这时,我突然看到屏幕上显示的一段话:“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是啊!现在的铁道兵虽然早已变成了铁路工人,但“铁道兵”精神并没有消失。我们一定要学习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积极进取,努力学习,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富强!
六(1)班 刘明轩
近年来,家乡企业弘扬“勇争第一,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克难求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会造高铁上的接触网等零件,轨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去参观金工车间,里面有许多机器,数控车床、冲床等,许多我都叫不出名字。当我们走进“地线线夹”组装车间时,志愿者让大家动手试一试。起初,我们还扭扭捏捏,最后决定体验一下。于是,我走到一位阿姨面前,请求说:“阿姨,我要来试试组装一个零件,请您教教我。”阿姨很高兴,便指导我当起了“大国小工匠”。我拿起两块金属片,中间有一个凹槽,阿姨又递给我一块,开始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组装。我先拿起一方细又长的铁片,把凸出来的部分安在大铁片凹下去的地方,再拿一块小垫片,倒扣在另一块小铁片上面,将一块大铁片罩在刚安上去的小垫片上,然后用螺丝穿过孔,往螺丝上放一大一小的铁片,两头嵌入垫片,拧上两个螺帽,就完工了。
没想到这么简单,我决定再试一次。我边做边问阿姨零件是干什么用的。阿姨自豪地告诉我:“这是动车上的一个零件,很重要呢,别看它这么大,对列车安全行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们也必须一丝不苟做好它。”
我感慨不已,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放过。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一个“大国工匠”!
六(1)班 赵锦阳
相信大家对铁路并不陌生,但铁路的零件都是从哪来的呢?今天,我们来到奇妙工厂——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寻找铁路的秘密。
刚到工厂门口,就听见里面机器工作的声音,我们迫不及待地戴上安全帽,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工厂。来到金工车间,巨大的机器轰鸣声,这场面别提有多新奇了。志愿者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零件,比如说“心型嵌环”“定位底座”等,还给我们介绍了这些零件的用途。真是了不起,全世界羡慕的中国高铁,居然好多零件产品就在我们常州生产。
我们来到装配车间。没想到有些零件是手动组装的。我们也亲手组装了“地线线夹”。“地线线夹”是由7种不同的零件组装而成的。我笨手笨脚地装了3个,手指上已经隐隐作痛,我明白了劳动者真的很辛苦。
我们来到图书室,开展“传承铁道兵精神”活动。在这里,我学到了“登高英雄”杨连第遇水架桥、逢山凿路的崇高精神,也知道了中国铁路取得的伟大成就。
没想到我们身边还有这么优秀的工厂,我对家乡企业充满敬佩。
六(1)班 谢孟桃
他的军旅生涯只有短短三年,却连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志愿军的最高荣誉。他没有用枪炮杀敌,却通过抢修铁路桥梁保证了志愿军的物资供给,他就是“登高英雄”杨连第。
铁道兵曾有一句豪言壮语:“志愿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1949年,为保证解放军顺利进军西北,在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施工中,他机智勇敢创造单面脚手架徒手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仅以一块木板作掩护,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清除桥墩混凝土26立方米,炸平5座桥墩顶面,使大桥提前20天通车,保证了“红色道路”的畅通,立大功一次,荣获“登高英雄”称号。
杨连第虽然牺牲了,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杨连第那样的英雄,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铭记革命英雄的丰功伟绩,争当新时代的小英雄。
六(1)班 彭浩博
本版作文组稿老师 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