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8版:高质量发展 无锡新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宜兴: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宜兴东坡阁 宜兴市宣
  宜兴东坡书院
  宜兴东坡阁

  近千年来,有关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讨论、研究从未曾中断,作为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一颗璀璨明珠,苏轼给后人留下了众多文化财富,“东坡精神”也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人。近日,南京大学、宜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苏东坡与宜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宜兴,共话东坡、展开探讨,为东坡文化在宜兴大地更加繁荣、展现出与时代相映衬的光芒魅力贡献智慧。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范金民在研讨会学术小结中表示, 宜兴堪称苏东坡的第二故乡。本次研讨会对苏东坡与宜兴的关系展开了全方位、相当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厘清了苏东坡与宜兴的深厚关系。从开堂讲学、买田置业、安置家眷、编户落籍到同道交游、游览山水的史实,从苏东坡对宜兴乃至江南地域的深远影响,从苏东坡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对文风特别是阳羡词派的影响,从后世对苏东坡阳羡买田的效仿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报告充满学术意义,对苏东坡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开拓了可以深化和研究的课题。

  

  宜宣 尤力庭

  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孙乐强:

  苏东坡“阳羡买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下,苏东坡“阳羡买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宜兴的人文和教育,之所以能历千余年经久不衰,固然与其优美的山水、淳朴的民风等因素有关,但也与历朝历代不断迁入或寓居的文人墨客、有识之士密不可分。作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杰出代表,苏东坡“阳羡买田”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宜兴的地域美誉度和文化感召力,使宜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也为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和生活哲学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高度,影响深远,历久弥新。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贺云翱:

  宜兴丰富的东坡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传承

  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了单家巷、蜀山、东坡书院、阳羡茶、国山碑、祝陵河、芙蓉山、蛟桥及诗词书法等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创造形态的“东坡文化遗产”,它们于现代及未来社会具有积极的创新意义。要通过组织专业力量研究“宜兴东坡遗产”的文化内涵、相关史实、价值体系,把史实性遗产和传说性遗产梳理清楚,把“宜兴东坡遗产”的产生过程、所涉相关史事和人物、所涉诗文、所涉家谱、后裔等考辨清晰。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周绚隆:

  探索东坡文化对宜兴本土文化群体的影响

  在宜兴,不仅有苏东坡的足迹,更有其文化传承的脉络。从明到清,历代的宜兴文人在文学创作上都继承了东坡的创作风格、文化价值,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就是其中之一。苏东坡对于宜兴文化形象的塑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代受苏东坡影响的宜兴文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承和活化利用东坡文化的时候,不能仅仅单一地看见苏东坡一个人,同时也要关注后续文脉的延续,注重探索东坡文化对宜兴本土文化群体的影响。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明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教授夏维中:

  做好东坡文化的时代表达

  宜兴历代方志对苏东坡的记述,是构建苏东坡成为宜兴重要历史文化记忆的过程。从南宋中前期的相对简略记载,到南宋咸淳年间发生重大变化,首次将苏东坡定性为“寓贤”,列为宋代侨寓宜兴第一人,直至明清时期的进一步继承、调整与定型,将苏东坡供奉于宜兴先贤祠一事入志,还将宜兴的人才培养与东坡“阳羡买田”一事联系起来,并收录了苏东坡相关作品及后人题咏,数量之多非常罕见。苏东坡逐渐成为世代宜兴人的偶像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坡文化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要在保护好相关文化资源、充分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做好东坡文化的时代表达,让东坡文化与时代发展以及大众生活产生出更多、更强的共鸣。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蒋志琴:

  挖掘阳羡山水中的“东坡效应”

  苏东坡的《阳羡帖》,有东坡观览阳羡山水之乐、畅想未来之乐,更洋溢着君子的恬淡之乐。苏东坡曾在《钱君倚哀词》中写下“此邦山水之美”“眷此邦之多君子”,秀美山水和品性高洁的君子,是苏东坡选择归隐宜兴的两大原因。买田阳羡后,苏东坡真正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安顿心灵的家园。阳羡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风光绝佳,善卷洞、张公洞等都蕴涵着隐士文化特色,可以持续挖掘东坡文化中的深远内涵,让宜兴山水在当下的文旅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钟锦:

  借助阳羡词学推广宜兴东坡文化

  对诗歌全面的美感进行开拓,不是靠一个人,而是依靠一张网。苏东坡、辛弃疾、陈维崧三人的作品将中国的美学推向了极致。苏东坡的诗词重情,陈维崧、蒋捷、周济等宜兴词人都受到了东坡影响并加以发展。尤其是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的词,在艺术手法上更进一步,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美感。宜兴可以借助本土美好的资源,在词学上打造一个网,然后通过学术界向大众推广。

  苏东坡32世孙、常州苏东坡研究会顾问苏慎:

  苏东坡及其后代与宜兴渊源颇深

  苏东坡在宜兴三次买田,两次买房,两次给皇帝上《乞常州居住表》。特别是他被贬岭南和海南的5年间,将家眷30余口人安置在宜兴数年之久。次子苏迨一度在宜兴行医为业,其两任夫人(皆姓欧阳)、子苏篑、孙苏岘,均居宜兴。欧阳氏葬于宜兴芙蓉山。居于宜兴境内的苏轼后代支派有:万石桥苏家村支、丁蜀支、扶风上苏村支、下苏村支、大埔石后沟支等。

  宜兴文化学者、南京大学明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宗伟方:

  苏东坡是宜兴宜居宜养的最佳“代言人”

  嘉祐二年,苏东坡与宜兴人蒋之奇、单锡同榜考中进士,琼林宴上定下卜居阳羡的鸡黍之约。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至宜兴,察看蒋之奇向他介绍的田地。十月,作《楚颂帖》赠蒋之奇。同年冬,苏东坡与蒋公裕(蒋之奇堂弟)书信,托其照料宜兴田产。随后,苏东坡多次上表,乞居宜兴,后又托友人继续买田。元丰八年之后,苏家的编户就落籍于阳羡。建中靖国元年,东坡北归,最终选择以宜兴为归老之地。苏东坡是宜兴宜居宜养的最佳“代言人”。

  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昌强:

  东坡精神与宜兴词学传统关系紧密

  东坡精神与宜兴词学传统关系紧密,东坡词对阳羡词派有着深远的影响,如陈维崧、曹亮武、史惟圆都受其滋养。阳羡词人吴唐、陈维嵋、曹亮武等也有着浓郁的东坡情结,词作中常有东坡遗踪,体现东坡风韵,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为其中典范,承接了东坡创作理念。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讲师蒋欧悦:

  东坡祠对宜兴城市文脉的塑造意义重大

  东坡祠发挥着宜兴地方文化和苏东坡的联系桥梁作用,持续形塑着宜兴的城市文脉。苏东坡去世不久,蜀山就出现了东坡祠,历代持续整修,祭祀活动盛行。文人拜谒怀思,留下了诸多佳篇。在吟咏和景观互动中,个人的活动逐渐汇聚成为群体的文化力量,城市文化在景观和文字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波:

  宜兴山水因浸润东坡文化而更具人文化特征

  “山水之胜在吴,宜邑又吴中最胜。”宜兴山水,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高度的人文化,成为文人创作的源泉。

  苏东坡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留下的《阳羡帖》《楚颂帖》等成为表达文人精神追求以及生活态度的一种固定模式,“买田阳羡”逐渐变成一种人文经典、精神寄托,为后世文人所追慕和仿效。不少文人墨客将“买田阳羡”付之于行动,迁居或长期侨居宜兴,如南宋汪藻,明代周邸、徐贲、陈儒、唐荆川、史迹、唐音、杨守鲁等。明代文学大家李东阳也因爱慕宜兴山水,追随东坡等起意“买田阳羡”。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