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61家上市公司,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创造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享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美誉……在江阴,两万多家制造业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闪烁繁星”,汇聚起江阴发展的强劲动能。当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推动“制造”迈向“智造”新未来?全力拥抱数字化,是江阴给出的答案。
陈敏 张驰/文 江阴市委宣传部供图
数“智”变革,传统优势产业“脱胎换骨”
制作一件精品定制西装,需要耗时多久?江阴海澜集团云服智慧工厂的产线给出了答案——3600秒!
在这里:量体不用尺,3D智能量体系统仅用7秒即可扫描全身数据;裁衣不用刀,光影裁剪速度达2米/秒,比人工裁剪效率提升3.75倍;拼接、熨烫靠智能,数据与芯片相结合,实现全流程自动操控。
海澜云服智慧工厂技术人员戴建林告诉记者,通过实现自动备料、光影裁剪、精准配对、混流缝制、整烫包装全流程智能操作,智慧工厂真正实现向数字化要效益。
特钢是体现国家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近年来,兴澄特钢用科技创新的“指挥棒”,引领产品持续换代升级,其主导产品轴承钢、汽车用钢、能源钢等关键特性指标连续十余年位列世界第一。
“我们生产的特钢,被用于飞机、高铁轴承、风电、智能机器人装备等领域。沪苏通大桥上用到的钢丝,强度更是超过2000兆帕,直观地说,就是用一根直径7毫米的钢丝能够吊起5辆小汽车的重量。”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兴澄特钢轴承钢研究室主任尹青自豪地告诉记者。
走进企业数智中心,双侧大屏上清晰地展现锅炉内部的生产运营情况,相关生产数据实时分析、反馈,钢铁生产全过程透明可视。尹青介绍:“数智中心包含铁前操控协同、生产运营决策、设备智能诊断和IDC大数据汇集四大功能模块,数字化深入生产全流程。”
在江阴,传统企业“智”造升级的故事数不胜数。今年以来,江阴市累计新增智能制造标杆企业250家、五星级上云企业3家、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家、省智能工厂1家,获评无锡智能工厂2个、智能车间19个、智能场景31个。
如今,以“数实融合”推动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江阴企业的共识,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和石化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创新转型、整合提效,江阴也因此获得2022年江苏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的称号。
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凭实力“出圈”的江阴,不仅仅只在数“智”变革上下功夫。竞逐新赛道,江阴正不断攀“高”逐“新”,向新兴产业要新质生产力。
在江阴临港开发区弘元光能项目建设现场,一边,已正式投用的生产线机器嗡鸣、不停运转;另一边,二号、三号在建工程正有序推进,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一号厂房排布了7条最高速的16秒节拍生产线,自动化覆盖程度达94%,设备运用了当下最具潜力的N形TOPCon高效电池进行组件封装。全面达产后,预计可形成年产16吉瓦超高效太阳能组件的生产能力。”
弘元光能(无锡)有限公司工艺经理戴珍林告诉记者,近年来,该企业大力开展自动化改造,超前布局新能源中高端市场,产品可适用于大型地面电站、户用光伏等一系列光伏应用场景,全面满足市场对高功率及高效率组件的需求。
在生物医药领域,以天江药业为代表的企业正不断打磨“研”值,抢占“新高地”。“我们团队积极开展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目前国家已公示发布的309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中,有81个由天江完成。”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陈盛君表示,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立命之本。
目前,天江药业除了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CNAS实验室等平台,还携手多名院士、国医大师,打造“两院三国”科研工作室。强劲的研发力度,为企业后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为推动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江阴专门出台“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为目标,全面推进“科创江阴”建设,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江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8%、16%、10%。
其中,以临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为核心、以重点镇工业集中区为支撑的新能源空间布局正加速形成;依托长电科技、盛合晶微等企业,初步建成高新区微电子主题产业园;凭借双良集团、中联重科等企业,构建起从整机到零部件、涵盖多行业多门类机械装备产业体系;贝瑞森等企业潜心研发核心技术,拉长产业链条,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以“科创”之笔,擘画城市未来蓝图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原副院长何建华对江阴制造业发展给予高度认可,当被问及如何实现数“智”交融的转型、在产业链中占领对自己有利位势时,何建华强调:关键在科创和人才。近年来,江阴全面推进“科创江阴”建设,积极构建“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创新格局,以科技创新赋能“江阴制造”。
江阴出台“创新发展15条”等近20个政策,推动科技创新支撑政策更完善;深入实施“企业建榜、专家评榜、院校揭榜、政府奖榜”的“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还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累计落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9家,促成产学研合作100余项。
截至目前,江阴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30家,净增数一年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2071家,实现两年翻番;无锡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入库企业分别达595家、443家、35家。日前,2023年江苏独角兽企业暨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新鲜出炉,江阴共有15家企业上榜,其中,盛合晶微半导体(江阴)蝉联江苏省独角兽企业。
有了科创加持,江阴产业全面跃迁、升级。依托海澜智云、远景智能物联等数字平台打造示范性“工业大脑”,去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634亿元;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飞速成长,其中,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有望晋级千亿级产业集群。
江阴还将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未来产业,全面实施创新型企业“雨林工程”等7大工程,进一步构建“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支持龙头企业引领创新、赋能传统企业加快创新、集聚科技企业支撑创新,聚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