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无
导读
古代小说《封神演义》启发我们,封神是中国人创造文化符号的手段,不同的思想和社会创造出不同的神灵,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美好愿望。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公映后据说很叫座,还获得了“金鸡奖”。这是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封神演义》的现代改编,而《封神演义》的作者,学界还在争论,传统的看法是明嘉靖年间号称“钟山逸叟”的南京人许仲琳,另有江苏兴化的道士陆长庚、太仓人王世贞、扬州人李云翔等说法,算得上是明代江苏人的集体创作。
古代的小说,大都把善恶因缘作为情节展开的机轴,这和我们现代叙事喜欢展示人性的冲突大不一样。在古人观念中,商纣王的恶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是《尚书》,其中的《微子》记载纣王的庶兄微子对纣王的父师箕子、少师比干数说纣王错乱天命的罪行:“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箕子和比干都是纣王的叔伯长辈,一说箕子是纣王的庶兄。《尚书》中的《泰誓》是武王伐商前誓师大会上的讲话,他对参战的各路诸侯和将士们历数纣王的罪行,称其为“敢行暴虐”的“独夫”,除了不敬上天、酗酒好色等,称得上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有“焚炙忠良,刳剔孕妇。”“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后来《史记·殷本纪》中说纣王发明炮烙之刑;又说比干强谏纣王,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于是“剖比干,观其心。”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纣剖比干妻,以视其胎。”孔安国《泰誓传》说:“冬月见朝涉水者,谓其胫寒,斩而视之。”尽管《泰誓》被认为是晋人伪造的《古文尚书》篇目,清代学者阎若璩(1636—1704,山阳,今淮安人)《尚书古文疏证》举证颇多,不过上述纣王的恶行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定谳。比如《左传》鲁宣公三年,周的贵族王孙满告诉楚庄王“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墨子·明鬼下》历数纣王“贼诛孩子,焚炙无罪,刳剔孕妇”;《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齐宣王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一夫”就是“独夫”。王孙满、墨子、孟子可能读过真的《泰誓》。
比干剖心的情节,电影中的纣王立妲己为王后,到宗庙祭拜,比干趁机捉住妲己,剖出自己的七窍玲珑心,逼着妲己呑下,现出了狐狸原形。可惜纣王执迷不悟,比干只能倒地身亡。小说则写鹿台宴会,比干察觉赴宴的仙人都是妲己召来的狐狸精,醉后皆去了巢穴轩辕洞,便请黄飞虎率人烧死了洞中的狐狸,还剥了狐皮做成袍袄进献纣王。妲己怀恨在心,假称心疼疾发,要纣王发札六道,借比干一片心做汤喝。比干无奈,只得服下姜子牙的符,去纣王面前剖了心,虽然未死,但出宫便听到路边有个妇人叫卖“无心菜”,便问妇人:“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曰:“人若无心,即死。”“比干大叫一声,撞下马来,一腔热血浅尘埃。”相较之下,小说情节比电影更为曲折魔幻,大概电影的情节安排需要紧凑,只能出此下策了。
《史记》里面说“纣愈淫乱不止”,他身边的“三仁”进谏无效,于是微子远离而去,箕子佯狂为奴,只有比干忠心不贰,以死争谏,却被剖了心。因此后世更加怜惜他的遭遇。《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比干为北斗文曲星官,和其他斗部正神一道,“执掌金阙,坐镇斗府,居周天列宿之首,为北极紫气之尊,八万四千群星恶煞,咸听驱使”,“群星恶煞”中也有封为天喜星的纣王。在道教看来,他们都是因为“嗔心未退”而去人间遭受“杀戮之殃”,度过劫数轮回的星神罢了。和道教一样,历朝历代的帝王也喜欢封神,利用古代贤人神道设教,进而演变为封官加爵,表彰道德,这是从追封比干开始的。清代赵翼(1727—1814,常州人)《陔余丛考》卷十八“宋元追褒古贤”曰:
累朝有追崇前代名贤者。如唐初加号老子为元元皇帝……此但为崇奉神道起见,非怀贤褒德之举也。唐太宗征高丽,过比干墓,赠太师,追谥忠烈。此为表彰前贤之始……(元)顺帝封微子仁靖公,箕子仁献公,比干仁显忠烈公。
老百姓也喜欢封神,希望这些神给自己带来好运。于是封比干为文财神,与武财神关云长一并供奉。苏州玄妙观里有个财神庙,中间供着“正一福禄财神真君”赵公明,其左手为“威灵远振天尊”比干,右手为“忠义神武关圣帝君”关羽。赵公明被姜子牙封为正一龙虎玄坛元帅,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是专业的正财神。还有一些偏财神,比如五路财神等,是掌管意外之财的。经商发财如同治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都需要道德与信用的基础,关公和比干被民间封为财神,大概看上他们能够为忠信道义而牺牲。
传统民间年画的文武财神像还会透露出有趣的历史信息。关羽左右,往往是周仓和关云,而比干的左右,有时也会在关公面前,往往站着一个大胡子或红胡子,露顶或黑面的人,这是波斯人或西域回回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
隋唐运河开凿后,古代的江淮流域有许多经营珠宝的西域商人,至今江淮方言里还有“波斯献宝”等成语。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里,落第书生柳毅在回家路上救了龙女,龙王“赠遗珍宝,怪不可述”,“毅因适广陵宝肆,鬻其所得。百未发一,财已盈兆。”柳毅是湖南人,却要去广陵卖珠宝。北宋《太平广记》“宝类”收录了好几则波斯胡人辨识珠宝的故事,其中有一则唐代宰相李勉轻财仗义的感人故事,出自唐人薛用弱的传奇《集异记》,也发生在江淮一带。其曰:
司徒李勉,开元初,作尉浚仪。秩满,沿汴将游广陵。行及睢阳,忽有波斯胡老疾,杖策诣勉曰:“异乡子抱恙甚殆,思归江都。知公长者,愿托仁荫。”勉哀之,因命登舻,仍给饘粥。胡人极怀惭愧,因曰:“我本王贵种也,商贩于此,已逾二十年。家有三子,计必有求吾来者。”不日,舟止泗上,其人疾亟,因屏人告勉曰:“吾国内顷亡传国宝珠,募能获者,世家公相。吾炫其鉴而贪其位,因是去乡而来寻。近已得之,将归即富贵矣。其珠价当百万,吾惧怀宝越乡,因剖肉而藏焉。不幸遇疾,今将死矣。感公恩义,敬以相奉。”即抽刀决股,珠出而绝。勉遂资其衣衾,瘗于淮上。掩坎之际,因密以珠含之而去。既抵维扬,寓目旗亭。忽与群胡左右依随,因得言语相接。傍有胡雏,质貌肖逝者。勉即询访,果与逝者所述契会。勉即究问事迹,乃亡胡之子。告瘗其所,胡雏号泣,发墓取而去。
开元年间,李勉在浚仪县尉任满之际,沿着运河去广陵,路上搭救了来中国寻找传国宝珠的波斯贵族。波斯胡人临终感念,将传国宝珠赠予李勉。李勉在埋葬胡人时将宝珠塞进尸体口内,还到扬州寻到胡人的儿子,归还了宝珠。这个故事应该是根据李勉的事迹改编的,《新唐书·李勉传》曰:
勉少贫狭,客梁、宋,与诸生共逆旅,诸生疾且死,出白金曰:“左右无知者,幸君以此为我葬,余则君自取之。”勉许诺,既葬,密置余金棺下。后其家谒勉,共启墓出金付之。
清嘉庆《扬州府志》“祠祀”曰:“财神亦无主,名次天神末。”所以,财神只是个低级的神职,可以由很多人出任。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也诞生了两个特殊的财神,而且有放贷的神通。胡朴安先生(1878—1946,安徽泾县人)《中华全国风俗志》记“泰县人之迷信”曰:
江苏省之泰县,亦有泰山,山麓有和合财神庙一座,香火颇盛。每年正月初四日,庙门外摩肩叠踵,异常拥挤。附近一般乡愚,各斋戒沐浴,来此进香,并有借钱之说。惟所借之钱,并非钞票银元,只锡箔黏成之元宝耳。一般财迷者,走至庙中,敬神既毕,乃将纸元宝虔诚携回家中,供诸神桌上,每日焚香祷祝。至次年正月初四日,复将元宝送还庙中,谓为还债,另加利钱元宝一个。于是此庙中元宝愈积愈多,遂可以堆积成山矣。
“和合财神”或许是“和合二仙”,但泰县(今为泰州姜堰区)的风俗多同于扬州。清代李斗(1749—1817,扬州仪征人)《扬州画舫录》中说:
邗沟大王庙在官河旁,正位为吴王夫差像,副位为汉吴王濞像。《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此今之运河自江入淮之道也。自茱萸湾通海陵、如皋、蟠溪,此吴王濞所开之河,今运盐道也……是庙灵异,殿前石炉无顶,以香投之,即成灰烬。炉下一水窍,天雨积水不竭,有沙涨起水中,色如银。康熙间,居人辄借沙淘银,许愿缴还,乃获银。后借众还少,沙渐隐。今则有借元宝之风,以纸为钞,借一还十,主库道士守之,酬神销除。每岁春香火不绝,谓之财神胜会,连翩而来,爆竹振喧,箫鼓竟夜。及归,各持红灯,上簇“送子财神”四金字,相沿成习。
夫差始开中国的大运河,刘濞又开了东至海陵、如皋、蟠溪(今如皋城东)的运盐河。古代海陵即今泰州一带。在李斗之前,清代顾祖禹(1631—1692,江苏常熟人)《读史方舆纪要》的 “江都县”就有考论。其引述南朝阮昇(胜)之的《南兖州记》“吴王濞开邗沟,通运至海陵仓,其地有茱萸湾”,认为运盐河在扬州城东北茱萸湾向东,进入泰州、如皋、通州、海门、吕四场,“其支派通各盐场。”如今邗沟大王庙仍在,供奉着夫差和刘濞的塑像。民国时期泰县财神庙的借钱风俗很可能源自大王庙借银传奇演化成的借元宝风俗。
所有的神都是我们创造的文化符号,我们之所以喜欢封神,因为能够从历史和传统中获得力量,进而发展我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