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朱泥紫砂梨式壶、清代的玉嘴玉把刻梅花锡镶方壶、清代的朱石梅刻字圆锡壶、清代的砂胎刻锡茶壶、清代彭年莲生竹节形紫砂壶……11月16日,南京博物院藏宜兴紫砂特展在江宁区博物馆开展。
展览分“紫玉金砂”“曲尽其妙”“壶亦有韵”三个部分,共展出近百件紫砂精品。它们或雍容典雅,或玲珑精巧,或古朴淳厚,或粗犷豪放,其中不乏名家名作。走在展厅,仿佛穿越百年,一睹从明末到民国时期中华紫砂的璀璨芳容。
这次展出的紫砂壶,造型各异,材质也不尽相同。
明末清初的朱泥紫砂梨式壶,通高13.8厘米,线条流畅古朴。清嘉庆、道光的挂釉彩绘紫砂坛,表面绘有青绿山水,看起来典雅别致。
除了纯紫砂的外,还有紫砂镶玉一体的。展厅中,一件清代的玉嘴玉把刻梅花锡镶方壶,壶身刻着“愿将尔物招佳客,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洽”等字样,看起来雍容典雅。细细看去,这件壶大有玄机。壶嘴、壶把、壶盖,都不是紫砂,而是镶嵌了玉,壶身是紫砂胎,外面则包了锡片。
紫砂为胎,包锡片,镶玉的作品不少。清代的元宝式锡茶壶,壶身像倒扣的元宝,造型生动活泼,壶的嘴、把、钮都镶玉于一体,其余部分都是紫砂为胎,锡包片。专家介绍说,壶内底钤“杨彭年制”阳文篆书印章款,壶身刻楷书“影横秋水静,香散午风清。芝田”等字样,因此判断,它是出自清代紫砂名家杨彭年之手。
现场,专家介绍说,宜兴紫砂的制作原料统称为紫砂泥,自然界的紫砂泥主要有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三种自然形态,可单独烧制成陶。紫砂泥料因稀少而金贵,有“富贵土”之称。宜兴紫砂的烧制起源于日用陶,明中晚期开始出现紫砂壶后,因深受文人喜爱而逐渐发展为工艺陶。而紫砂包锡工艺则出现于清道光年间,做法是壶嘴、把、盖钮,紫砂和镶玉于一体。遗憾的是,由于技术太复杂未能延续,如今该项技术已经失传了。
走在展厅,各种紫砂器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展品都来历不凡,很多名家名作,从明清时期的圣思、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朱石梅、程寿珍,到现代的任淦庭、裴石民、顾景舟等大家,藏品精美,品种丰富。
一件壶身刻着“山流水以怡心,曼生”字样的清代紫砂茶壶,是清代紫砂大师杨彭年和陈曼生合作的“曼生壶”。壶的把下刻着“彭年”阳文篆书印章款,壶底钤“阿曼陀室”阳文篆书方形印章款。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