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精湛的横林掐丝珐琅画、美妙绝伦的遥观风筝制作、栩栩如生的戚墅堰剪纸……近年来,常州经开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注重发挥非遗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能,创新表现和传播方式,使多彩非遗充分吸收现代元素,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化绽放出无限魅力。
常景轩 陆文杰
发掘与保护 非遗在身边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许多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土壤和社会环境。“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地消失,许多具有传统特色的技艺濒临消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常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文体旅科科长季春凤介绍。
近年来,常州经开区广泛征集各类遗存资料,包括文字、口述、图片和遗存实物等,并进行整理、归类和妥善保存。为搜集整理白龙观道教音乐,2000年,在白龙观孔新芳道长主持下,召集常武地区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30余人,花了15天时间搜集整理了常武地区道教乐曲,并进行记载及灌录音乐带。他们还邀请高校资深音乐老师,将多年零散的白龙观道教音乐搜集整理成纸质稿,并将其汇编成册。
目前,常州经开区非遗项目主要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人生礼俗、传统体育与竞技等13个大类,超100个项目。其中,横山桥百叶制作技艺等53项入选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与发扬 非遗进生活
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经开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开设了一系列非遗文化课程。2021年以来,“非遗进校园”系列展览已开展100余场。
今年74岁的黄洪德是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掐丝珐琅画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遗”项目常州掐丝珐琅画代表性传承人。为吸引更多力量传承非遗文化,黄洪德近年来带着掐丝珐琅工艺及作品走进学校、社区,传播非遗文化和操作技艺,延续文化血脉。
许兴南是区级非遗项目遥观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多年来,许兴南前往本地几十所学校教授风筝课程,并将自己所学、所悟的风筝技艺整理成册,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以风筝为主题的教材——《志在蓝天》。除了编写系统教材、在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许兴南还协助村委建立“风筝馆”、设置风筝文化墙、开设风筝主题“道德讲堂”。在他的努力下,非遗传承从自己“一个人的事”变为“一群人的事”,古老的风筝技艺在代代传承。
非遗有创新 蹚出致富路
“我父亲用食品级蒸桶替代容易发霉的木桶,用恒温车间替代棉被包裹进行发酵。”常州糯米酒酿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张秋华更注重细节和食品安全,开始采用原罐发酵模式,不仅卫生,而且酒香保存效果更好。“相比米酒,年轻顾客更喜欢甜白酒,搭配气泡水、牛奶,还能做酒酿冰激凌等各色甜品,吃法越来越多。”张秋华说。
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受到了挑战。传统食品如何紧跟潮流,走出转型新路径?“从看物品详情到读图看评价,再到看视频和直播,用户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我们也得跟着变。”蒋凤记酱板鸭制作技艺传承人强利说。去年底,公司在抖音上开启了达人带货的运营模式,培养自己的电商运营团队,每天更新短视频。
“我们鼓励覆盖面广、适于带动就业、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生产经营,未来考虑适时开展非遗工坊认定,推动非遗技艺带动就业增收。”季春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