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11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世界文学之都
南京漫游实用笔记
  世界文学客厅
  江宁织造博物馆
  秦淮河

  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宣”:南京成功入选“世界文学之都”。迄今为止,南京是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城市。

  在这里,文学绝不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你可以用脚步去丈量。

  文脉君梳理了几条Citywalk实用笔记。按着一个个“聚落”去打卡,不迷路。

  

  现代快报+记者 刘静妍/文 刘畅 牛华新 刘静妍/摄

  鸡笼山聚落

  关键词:文学的“独立”

  打卡点:世界文学客厅、文学小路、鸡鸣寺、玄武湖梁洲、紫金山定林寺等

  鸡笼山下,鸡鸣寺路旁,世界文学客厅、文学小路成为文学雅集、Citywalk的打卡地。

  1500年前,南朝宋文帝在此设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相当于在国家最高学府里设置了最早的“中文系”。由此,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这就是“文学的自觉”。在此之前,汉朝所谓的“文学”,实际上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从南朝开始,文学才有了独立于学术的地位。人们开始讨论文学的特点、文学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都诞生于南京。

  历史总是惊人地“巧合”。900多年后,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也在这里。如今,这里有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也是国立中央大学旧址。

  山水城林之间,650岁的明城墙顺势蜿蜒。一“墙”之隔,便是玄武湖和钟山风景区。

  玄武湖上的梁洲,因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而得名。在这里,萧统召集了一批精英学者,通过阅读、采选、商讨、研究,将诗、文、赋汇编成了一部选集,这就是《文选》。

  参与编纂《文选》的学者中,有一位就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他本是镇江人,寓居钟山定林寺,阅读、校经,并且写成了《文心雕龙》。

  大行宫聚落

  关键词:《红楼梦》“摇篮”

  打卡点:六朝博物馆、南京图书馆、江宁织造博物馆、长江路、科巷等

  无论是六朝金粉,还是六朝烟水,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后人只能摹想,却无法触及。金陵怀古成了唐诗最经典的“母题”之一。

  “无情最是台城柳”“台城六代竞豪华”“绿芜凋尽台城路”……台城是六朝的宫城。

  关于台城,还有一个美丽的误会:今天南京玄武湖边的一段明城墙,被称为“台城”。湖边杨柳依依,名字和画面都像极了,不是吗?真不是。

  考古证实,唐宋诗人们打卡的六朝台城遗址,位于今天的大行宫一带,旁边的长江路因此获得一个口号:“1800米,1800年。”这条路上,六朝博物馆、南京图书馆都可以看到六朝遗迹。

  历史的“巧合”再一次上演。到了清代,这里再次迎来御驾:因为是江宁织造府所在,所以成了康熙皇帝南巡时的行宫。

  谁能想到,台城烟柳不再,却成了名著《红楼梦》的摇篮。《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祖籍东北,但从他的曾祖父开始,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

  历史上的江宁织造府,和小说中的荣宁二府一样,是占了半条街的。今天的江宁织造博物馆,只相当于其六分之一。

  江宁织造府东起利济巷,南临太平南路(吉祥街),西至碑亭巷,北对长江路两江总督府。整座府邸集办公、居住功能于一体,从东到西分为三路:

  东路是办公衙署,共六进,相当于今天中央饭店一带;中路是住家府第,共五进,也就是现在从科巷到南京图书馆的范围;西路是戏台、射圃、花园等休闲场所,包括今天江宁织造博物馆在内。

  1912街区以前是江宁织造府、两江总督府的“员工宿舍区”,是“袭人”“晴雯”“麝月”下班之后活动的地方。

  老城南聚落

  关键词:风月忆繁华

  打卡点:长干里、凤凰台、乌衣巷、王谢故居纪念馆、李香君故居纪念馆、秦淮水亭、游船画舫等

  多年以后,曹雪芹身在北京,追忆起在南京的逝水年华,那是缱绻一生、难以释怀的情结。

  好朋友敦敏通过曹雪芹的描述,描摹金陵印象:“秦淮风月忆繁华。”

  十里秦淮两岸的老城南,至今仍是老南京人心目中的“最南京”。

  长干里、凤凰台、乌衣巷,旧时王谢,晋代衣冠……六朝的烟水气,唐诗里的唯美意象,全都在秦淮河两岸,在桨声灯影里。

  清初,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从山东曲阜来到这里,多次寻访南明遗迹,撰成传奇名著《桃花扇》,通过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姬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出戏至今仍在舞台上被不断翻演。

  清乾隆年间,来自安徽全椒的“败家子”吴敬梓黯然离开了故乡伤心地,迁居南京秦淮水亭。江南贡院外,他住着黄金学区房,看透炎凉,写下《儒林外史》。这部满纸批判的小说,却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写南京: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清凉山……

  1924年1月,著名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发表了同题作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在几个月前的一个夏夜,两人携手同游秦淮河,摇曳在桨声灯影里,畅谈《桃花扇》《板桥杂记》,“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秦淮河的水,映照在文学史上,一眼便是1800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