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11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杨利伟“接机”,神十六乘组平安归来
一起返回地球的还有22种科学实验样品
  朱杨柱出舱
  景海鹏出舱
  桂海潮出舱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0月31日8点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东风着陆场。

  9时10分,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位“博士乘组”组员身体正常,感觉良好,安全顺利出舱。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和“博士乘组”一起返回地球的还有来自中国空间站的22种科学实验样品。

  杨利伟到场迎接航天员出舱,上前询问景海鹏状态。他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一个老航天员,心里很欣慰,同时也对战友们顺利完成任务表示祝贺。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储希豪 裴诗语

  综合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

  一个亮点、四个关键、五圈等待

  神舟十六号返回的全过程,简单说来有一个亮点、四个关键、五圈等待。

  先说亮点。和前几个乘组不同,神舟十六号回家之前还完成了一项任务:就是由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给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拍摄高清全身照,而且,背景还要带地球!这可是第一次。

  任务完成,神舟十六号这才正式启程回家。这次返回依然采取了神舟十三号以来的“快速返回方案”,也就是说,绕飞地球的圈数从早先的11圈缩短到了5圈7个半小时。

  经过5圈的准备和等待之后,最后的冲刺阶段即将开始。在大约50分钟时间里,返回舱就将从大约390公里的高度回到地面,这一路,返回舱要穿越重重难关。关键动作有四组。

  第一组,两次调姿、轨返分离,这组动作在大约390公里的高度完成;在距离地面约145公里时,第二步关键动作是推返分离,即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返回舱继续下降到10公里高度,这时空气已经足够稠密,第三步关键动作来了——开伞;最后是第四步着陆。

  景海鹏:零失误零差错

  “我们已安全着陆,感觉很好,请大家放心,我们北京见。”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后,“博士乘组”在舱内进行了能量补充,并接受身体检查。不久之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指令长景海鹏向所有人“报平安”。

  今年57岁的景海鹏,前不久刚在太空上过了生日。他四上太空,在太空超20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飞天次数的纪录。这次“太空出差”归来,景海鹏说:“感觉很好,感觉很爽!”对于这次太空飞行任务,景海鹏说,乘组做到了开心生活,高效工作,所有的操作包括指令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

  朱杨柱:争取早日重返天宫

  徐州籍航天员朱杨柱是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太空出差”归来,朱杨柱坦言:“回家的感觉真好!”

  他说:“后续,我一定会坚守初心,再接再厉,争取早日重返天宫,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桂海潮:心怀宇宙知行合一

  37岁的桂海潮是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航天飞行器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年5月30日,戴眼镜的博导桂海潮成功飞天,网友们说:“导师都飞出地球了,学生的作业怎么办?”

  对于这趟太空之旅,桂海潮慨叹,每一天都过得充实美妙。他说:“无论身处太空还是回到地面,我都会心怀宇宙,知行合一。期待再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带回22种科学实验样品

  和“博士乘组”一起回来的,还有来自中国空间站的22种科学实验样品,它们重达25公斤。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项目主管蒋越介绍,本次空间应用系统通过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带回了生命科学样品和材料科学样品。其中,生命科学样品有人体的干细胞、骨骼细胞、内皮细胞等,动物部分有生物大分子样本、活体线虫样本等,植物部分有拟南芥幼苗等。后续,这些实验样品将应用于多领域科学研究。

  平安抵京,休养后与媒体见面

  “博士乘组”已于10月31日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到机场迎接。

  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将在京与新闻媒体集体见面。

  他们是顺利返航的

  坚强后盾

  江苏智慧助力神十六穿越黑障区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这次神舟十六号返回任务中,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14所)多部雷达为航天员顺利返航提供了保障。

  中国电科14所科研人员以“跟踪测量精准连续,落点预报快速准确”为目标,多部雷达全程连续跟踪返回舱,天际勾勒最美弧线,护送航天员顺利回家。

  从飞船与核心舱分离到最终返回地面要20多个小时。其中,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是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返回舱以超高音速再入大气层时,高温电离形成离子鞘套,能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严重衰减、甚至中断,这就是空间目标再入大气时引起的“黑障效应”。

  飞船穿越黑障区时,只能依靠雷达和光学设备跟踪测量,能否在此期间稳定跟踪飞船,不论是对出黑障区后的飞船测控引导,还是及时预报飞船落点都极为重要。

  载人飞船返回穿越黑障区的跟踪测量,一直是全球科学家积极攻克的大难题。今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科技人员对其在穿越黑障区时的稳定跟踪,表明我国已经在载人飞船返回穿越黑障区跟踪测量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黑障区稳定跟踪飞船的能力。

  针对黑障区雷达探测难题,中国电科14所科研团队深入分析黑障区等离子体鞘层产生机制、空间分布和运动特性,形成了针对黑障区目标探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他们通过智能化判断目标处于黑障区的状态,实时选择最优的波形、调度方式和处理算法等,确保在不同状态下对返回舱的精准探测,大幅提升了雷达对返回舱的探测精度和跟踪稳定性。这样,返回舱全程无时无刻不在雷达“视线”范围内,全程守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通讯员 石汝佳

  综合央视等

  他们是航天员的

  坚强后盾

  父母看直播迎朱杨柱回家

  全力支持他再上太空

  快报讯(记者 张晓培)10月31日上午,当看到儿子朱杨柱顺利出舱、状态良好后,一脸严肃的朱耿德终于露出笑脸,他说,揪着的心现在踏实了。

  “近4年没见儿子了,很想他……”早晨8点左右,随着神十六返回舱着陆时间的临近,朱杨柱的父亲朱耿德紧紧盯着电视机屏幕,眼里噙着泪花。妻子周瑞侠坐在旁边,双手微微颤抖,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当返回舱落地,医生报告航天员身体检查状态正常时,亲友们激动得鼓掌祝贺,朱耿德则再次落泪了:“圆满完成任务就好,回来了就好。”

  9点多,朱杨柱出舱,看着精神状态良好的儿子,周瑞侠紧攥了许久的左手松弛了下来,朱耿德也终于露出笑脸,老两口和亲友们高兴地挥起手来,和电视机里的朱杨柱打招呼。

  周瑞侠聊起这段特殊的日子说,任何儿子在天上的新闻报道,他们老两口都会仔细看好几遍,生怕错过儿子的镜头、漏掉任何一条有关神舟十六号的信息。“现在就是等电话,等儿子情况允许后,给我们来电话。”

  朱耿德说,朱杨柱在出差太空期间,曾打“太空电话”关心家里的庄稼,还嘱咐他打理田地别太劳累。朱耿德也会把孙子学习、学游泳的视频传给朱杨柱看,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

  作为“85后”航天员,也是中国首位非飞行员出身的职业航天员,朱杨柱一路走来的坚持与努力,父母看在眼里,倍感骄傲与自豪。如今,儿子终于完成了“飞天梦”,老两口也是打心眼里替儿子高兴。

  上午航天员出舱后,朱杨柱称“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朱耿德知道,儿子的“飞天梦”还在继续,这是儿子对再次“飞天”的向往。“支持,只要国家有需要,随时待命,再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