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大江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退休女法官捐赠“慰安妇”主题雕像
“永恒的证言”人机交互系统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同步上线
  捐赠者美国“慰安妇”正义联盟联合创会会长郭丽莲
  “永恒的证言”人机交互系统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获赠的“慰安妇”主题雕像

  10月14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举行新赠“慰安妇”主题雕像揭幕仪式。捐赠者美国“慰安妇”正义联盟的部分成员从美国来到南京,共同见证主题雕像的正式揭幕。

  

  现代快报+记者 冯茜 文/摄

  主题雕像+人机交互系统

  “慰安妇”制度史实将更为直观

  雕像的捐赠者美国“慰安妇”正义联盟于2015年成立,据该正义联盟联合创会会长、美国联邦法院前法官郭丽莲介绍,当年圣玛丽广场“慰安妇”雕像揭幕仪式是由美国“慰安妇”正义联盟主导的。本次落户南京的“慰安妇”雕像名为“慰安妇”力量之柱,原型来自于2017年9月22日设立于美国旧金山圣玛丽广场上的“慰安妇”主题雕像,以1:3的比例复刻而成。雕像中的“慰安妇”老人原型是首位实名公开揭露日军“慰安妇”制度黑暗历史的韩国籍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金学顺。三名少女分别代表中国、韩国、菲律宾的受害女性,她们彼此背对背、手拉手,表情凝重地看向前方。雕像旁的纪念碑上写着:为13个国家和地区数以万计在二战开始前和开始后被日军奴役的妇女、女孩所经历的痛苦作证。

  日军“慰安妇”制度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因受害幸存者的勇敢揭露逐渐浮出水面,随后中国、韩国、美国等国家落成多座“慰安妇”雕像。此前,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内广场上已有一座“慰安妇”主题雕塑,该雕塑以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朴永心等旧照为创作原型。

  当天,“永恒的证言”人机交互系统同步上线,该交互系统完整记录了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彭竹英老人的口述证言,通过美国南加州大学浩劫史基金会提供技术支持的人机交互三维立体问答模式,观众可以与彭竹英老人面对面“对话”,直观感知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的受害史实。

  雕像的意义

  呼吁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认为,新赠雕像再一次确立和固化了历史史实,呼吁全世界的人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同时有力呼应“慰安妇”少女像国际声援行动。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利济巷2号至18号。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将利济巷2号改造为“东云慰安所”,利济巷18号改造成“故乡楼慰安所”。这是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经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亲自指认的慰安所旧址,也是迄今为止亚洲规模最大的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2月1日开馆以来,陈列馆关爱帮扶在世“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150余人次,调查新确认受害者近30人。坚持征集“慰安妇”相关藏品资料,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历史研究。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一座雕像就是一段固化的历史,“慰安妇”雕像国际声援行动正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已经有超过80座各类“慰安妇”主题雕像落成,纪念馆获赠雕像是对该声援行动的主动呼应,有力加强“慰安妇”问题国际交流。

  此外,“永恒的证言”项目通过科技手段让观众对“慰安妇”制度的加害感同身受,挖掘和记录历史真相是为了不重蹈历史覆辙。

  海外华人希望

  历史的真相要让下一代了解

  郭丽莲不仅是此次雕像的捐赠者,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人女法官,从业32年。为了替二战时期日军强征的“慰安妇”请命,她提前退休,“不然作为法官,我不能公开发声。”这些年,她一直在为“慰安妇”伸张正义,“日本始终没有对于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道歉,没有道歉就没有和平。”郭丽莲说。

  郭丽莲的孙子洛根·卡堡(Logan Carbaugh)和伊森·卡堡(Ethan Carbaugh)跟随祖母来到南京。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求学的洛根·卡堡表示,此次跟随祖母来南京参加活动的机会实属珍贵,让他能够亲身体验并了解真实的历史。“我感到非常温暖的是,今天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人站出来,为了让世界更了解这段历史而努力。在美国,人们对于二战的了解更多地聚焦于欧洲战场,对于亚太地区的‘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了解很少。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对于当年这段历史的恶劣影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身为年轻一代,我希望能将这段历史告知更多的美国人。接下来我打算在学校里成立美国‘慰安妇’正义联盟分部,让年轻人了解历史,希望这样可怕的悲剧未来不要再发生。”洛根·卡堡向记者分享他的想法。

  伊森·卡堡坦诚地说:“没有多少美国年轻人像我们这样,有机会参观这座陈列馆。作为一名华裔美国人,我承认虽然存在文化差异,但人性是相通的,对这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我抱有深切的同情。未来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的真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