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9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宿迁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圣女果无土栽培
  采摘葡萄 丁华明 摄
  电商直播,助力乡村发展 杨亦文 摄
  农村集中居住区
  荷开正艳 丁华明 摄
  泗洪临淮镇村民在采摘荷叶 张连华 摄
  机插秧育秧
  市民文化季来到群众身边 宿迁市委宣传部供图(署名除外)
  把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宿迁农村范围广、农业占比大、农民人口多。如何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是摆在宿迁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道大题,也是一道难题!

  近年来,宿迁市紧扣“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实事求是,锚定目标,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努力探索具有宿迁特色、可供参考借鉴的宿迁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现代快报+记者 杨亦文

  锚定目标,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初秋季节,在收获完龙虾之后,王刚每天都要到自己承包的水稻田里查看水稻的长势。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大学毕业后他在杭州工作了多年,收入也比较稳定,但他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回到老家宿迁,用自己所学帮助老家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

  最终他成功说服了家人于2017年回到老家泗洪,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进行稻虾混合种植,在水稻田里混养小龙虾。不仅收获了优质的小龙虾、稻米,而且带动了近20户村民一起致富。

  近年来,宿迁聚力建设农业强市,全力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努力吸引各种经营主体进入三农领域,让大家同场竞技,各显神通,让宿迁的三农经济发展欣欣向荣,蓬勃有力。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宿迁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230.7亿元、129亿元,可比增幅均为4.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

  锚定“江苏大粮仓”定位,宿迁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上为全省多作贡献。2023年,全市实际落实粮食播种面积942.49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7.11万亩,分别高于省定目标36.89万亩、0.11万亩。严格落实“菜篮子”负责制,全市果蔬种植总面积达186万亩,年产量594万吨、居全省第4位;生猪存栏量稳定在180万头左右,年出栏量达266万头、居全省第4位;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29万吨左右。

  以“三群四链”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河蟹、花木、工厂化食用菌三大产业集群和稻米、果蔬、肉禽、生猪四条重点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促进农产品向工业制成品和食品转化。2021年,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达849.6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河蟹产业集群累计建成优质扣蟹繁育基地1.4万亩、霸王蟹核心基地6万亩。花木产业集群拥有各类活跃花木盆景网商4.5万余家,沭阳花卉直播销售额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工厂化食用菌产业集群年产量近60万吨,跻身全国前三强,其中金针菇、白玉菇成为全国单打冠军。稻米(粮油)产业链拥有年产能万吨以上稻米加工企业81家,稻米年加工量290万吨。果蔬产业链培育规模以上果蔬制品加工企业10家,实现年综合产值164.6亿元。肉禽加工产业链年屠宰肉禽1.58亿羽、全省第2。

  深化农村电商培育,按照“布局合理、联动创新、相互支撑”导向,建设一批运营专业化、服务多元化、企业生态化的电商园区,实现县区和乡镇全覆盖。特别是把发展直播电商作为支撑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市已培养带货主播5900余人、年直播90万场次,均位居全省第2位。2022年全市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93.27亿元、同比增长15.6%,沭阳县位列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第2位。同时,依托京东电商平台优势、推广优势,聚力打造“宿有千香”品牌,目前已合作打造 “宿有千香·霸王蟹”,正在谋划小龙虾、稻米等重点单品培育,“宿迁千香”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集中力量建设“九个小城市”

  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唐圩社区,几年前还是产业萧条、房屋破败的“省定经济薄弱村”,如今却蜕变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田园乡村。

  漫步唐圩社区,只见古亭老井与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潺潺流水环抱着质朴别致的农家小院,棵棵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树怡然自得。一步一景,步步难移。

  一切改变都是从2018年农房改善开始的。改善之初,唐圩就明确了农房改善既要提升人居环境,还要唤醒美丽乡愁。唐圩依托村庄原有肌理,围绕“家记忆、家味道、家田园、家美好”四大主题,在农房改造过程中,融入小菜园、磨盘、木推车等村民熟悉的乡土元素,同时让村民们能开窗见绿、推门闻香,留住乡村的“烟火气”。

  宜居只是第一步,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在唐圩社区西北侧,王官集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里,已落户果之鲜四季采摘、春天里庄园等重大农业项目,形成以观赏种植、休闲采摘、食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此外,通过整合各类帮扶资金,投资市区门面房、建设标准化厂房、入股企业等方式,唐圩走出了一条“资金异地投入,产业异地发展,群众异地增收”的发展新路。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2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2.5万元。

  唐圩社区并不是苏北农居改善的一个特例。2018年9月以来,宿迁市已累计实施农房改善项目259个,受益农户19.1万户。

  据了解,2022年6月宿迁已经制定印发了《宿迁市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计划到2023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行政村集体土地上现有危房改造;力争2026年上半年基本完成1980年及以前建设且农户有意愿的农房改造改善;到2026年,累计建成特色田园乡村80个,规划发展村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农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农房改善“一廊五线八片区九个小城市”的“1589”美丽乡村组团示范效应不断彰显,农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在近日召开的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闻发布会上,宿迁市相关负责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21年以来,宿迁市集中力量建设龙河镇、来龙镇、贤官镇、高墟镇、王集镇、双沟镇等九个小城市地区。今年上半年,9个小城市地区生产总值218.73亿元、同比增长19.66%,建成区人口达32.27万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建设农房项目30个,27个农房改善安置点投入使用;实施居住改善项目53个,35个项目建成使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推进教育、医疗、便民服务、养老、文体、商贸等“六个中心”建设全覆盖。

  宿迁还全面深入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深入摸排地理条件优、资源禀赋好且产业、生态、文化等特色明显、村落肌理清晰良好的村庄,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确保年内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9个。按照“红色历史引领,乡土文化映衬,地方特色彰显”的思路,加强村落内具有特色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要素和非遗项目保护,突出抓好红色资源挖掘利用,打造具有宿迁特色的红色传统村落。

  构建新型社区组织架构,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从2018年开始,宿迁市不断加快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建设农村新型社区,让广大农村百姓住得好的同时,更能在农村生活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有25万多户农户搬离旧居,搬进了窗明几净、宽敞明亮的新居。

  随着农房改善、城镇化快速推进,近年来也产生了一大批单村改建、整村合并、多村融合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对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为适应新变化、新要求,更好地服务群众,2019年以来,宿豫区就探索成立新型农村社区“一委两站五岗”(成立社区党委,设立党建工作站、文明实践站和便民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优居、网格治理、富民增收等五个专职岗位)党建模式,推动实体化运行,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宿豫样板”。

  宿豫区出台了村(社区)干部联审联查和选拔任用等专职化管理系列文件,明确干部选任标准、程序和13种刚性退出情形,严把资格审查“入口关”和常态履职“监督关”,着力解决过去村干部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制定年度考核“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标准和比例,建立区级综合考核、乡镇党委工作评价、群众满意度测评“三位一体”的村干部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构建村党组织书记“区乡共管”,其他村“两委”成员、专职工作者和“返乡兴村”新村干“备案管理”,建立基本报酬晋级机制。加大从村党组织书记、其他村两委成员中选拔进入事业编、区属国有企业编工作力度,建立村书记“专职五级”,其他村干部“职业六级”体系,打破村干部上升“天花板”。

  在待遇保障方面,明确村干部薪酬待遇由“基本工资+考核报酬+专项工作报酬+发展报酬”4部分组成,基本报酬执行“四岗20级”标准,为全体村两委成员缴纳“五险一金”,建立正常离任“荣誉金”“星级豫美村干勋章”制度,不断增强村干部荣誉感、获得感。

  这一制度的设立,不仅吸引了一批有志于社区基层的有志青年,也彻底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短时间内就引入社会组织78家,打造创投项目64个。

  在新型社区党建引领下,目前,宿豫区在农业上培育壮大绿色果蔬、优质籼米、生态肉禽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0万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核心区、10万亩果蔬基地,深化“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创建,全区累计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成功打造瓜蒌、莲藕等3个万亩产业园,以及草莓、酥梨、金菜等9个千亩产业园。

  生态梨园,是宿豫区顺河街道梨园湾社区最亮的一抹底色。在这个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口有地标,河岸可嬉水、地头能采梨、村里住民宿、灶上炕美食的田园牧歌乡村,堪称“城市后花园”。

  不只是单一的卖梨,梨园湾社区积极打造梨膏坊、梨酒坊、梨汁坊等,拉长了梨产业链条,梨产品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以上,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包装,通过“支部+电商”的模式,与京东商城、盒马生鲜等电商合作展开线上销售。一条以酥梨为龙头,带动全产业链的致富路线已然清晰可见。

  新村干搅动一池春水,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镇张渡村地处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是洋河镇最偏远的行政村。村域面积7400亩,人口3836人,12个村民小组。

  日前,当记者见到张渡村的党支部书记陈磊时,他正忙着该村新建的米厂销售的事情。

  2007年,陈磊从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在家乡办起了木业公司,带动附近200余人就业。他先后获得“宿迁市创业之星”、宿城区“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出于对家乡土地的热爱,2017年,他参加返乡兴村新村干招聘考试,进村挂职。2018年,他被调到偏僻、经济薄弱的张渡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挂职)。2020年10月,担任张渡村党支部书记。

  面对集体土地少,集体经济增收难的实际,陈磊跳出传统思维,借助资源优势,发展高效农业、水产养殖业,创新融合谋发展,他依托“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连续开出“三剂强村处方”,探索一条致富新路径。2021年4月,在村两委的邀请下,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来到张渡村,通过调研,最终开出了“稻虾鳝”生态种养的“良方”。当年11月,张渡村就在150亩试验田里产出自己注册的大米——“崔镇驿大米”,每亩收入达3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收45万元;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2023年有望突破100万元。2022年,张渡村党支部分别获批获评“四星级党组织”和全区“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先进党组织”。

  据了解,针对农村青年人才匮乏、优秀村干部难选难留、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问题,2017年8月,宿迁市创新实施“返乡兴村千人计划”,当年即引进了1324名本乡本土大学生到村工作,每个涉农村居1人,其中是党员的挂任村居党组织副书记,不是党员的挂任村居委员会副主任。

  在引进新村干时,突出创业富民和扎根基层,选“创客”不选“秀才”,选“永久”牌不选“飞鸽”牌。特别重视有创业项目和创业经历的人才,让那些有创业项目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以他们的经验和项目带着村民一起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

  创业是返乡新村干身上最鲜明的特质,到村工作以来,返乡新村干已领办、合办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和创业项目763个,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近万农民家门口就业。泗阳县南刘集乡赵陈村党支部副书记宋珊珊,创办占地1000亩的“富民新村干”农业创业园,70名低收入人口在创业园打工,月均增收2000元。

  文化进乡村,提振群众的精气神

  8月31日晚,“魅力乡村美好生活”宿迁市“四季村晚”系列活动——宿豫区新庄镇新庄社区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宿豫区新庄镇小镇客厅广场举行。

  活动在乐队表演《如愿》中拉开帷幕,听村歌、观社舞,舞蹈《杉荷飘香》、歌曲《淮北江南》、非遗剪纸走秀《纸绣乡情》等精彩的节目让现场观众掌声连连、叫好不断,整台节目突出自编自导、自演自赏,展示近年宿豫区群众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呈现新时代乡村文明新气象。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趣乡村”非遗文创市集、“夜未央烟火气”美食荟、摄影作品展等子活动,为百姓呈现了一场色彩丰富、亮点纷呈的文旅盛宴,让大家在赏美景、品美食、消暑纳凉的同时,全方位感受新庄有温度、有乡愁、有乡土味、有烟火气的别样乡村好风景。

  接下来宿豫区将围绕“四季村晚”主题,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推动“村晚”活动常态化,在项王故乡、中运河畔做大做强“村晚+”文章,融合乡土文化、乡村旅游等元素,切实通过文化赋能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活力。

  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均衡化、品质化、融合化的发展目标,宿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宿迁市“乡村书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宿迁市小剧场建设推进方案》等文件,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

  宿迁市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泗阳县王集镇、宿城区龙河镇等13家乡镇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宿迁市有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入选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3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乡情馆(厅),建成农村文化大院95家,乡村书场59家,县级以上文明村居实现文化广场全覆盖。县级文化馆分馆乡镇(街道)覆盖率和县级图书馆分馆乡镇(街道)覆盖率均达100%。

  宿迁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还积极开展文化下基层惠民活动,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全部免费开放,阵地活动常态化开展。2022年,围绕“文化进社区欢乐送万家”“筑梦新时代颂歌献给党”等主题开展文艺巡演、展览等1200余场,惠及农村群众100余万人次。今年仅一季度,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就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446场。

  围绕提升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市、县(区)文化行政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技能大赛、才艺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市、县(区)文化馆主动对农村非专业文艺团队开展结对指导,规范其管理制度,指导创排特色节目,培育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团队整体水平。2022年,宿迁市有12支群众文化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